|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强力风湿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 第11-29页 |
| 1.资料与方法 | 第11-18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2页 |
|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 ·给药方法 | 第12-13页 |
| ·指标采集时间 | 第13页 |
| ·观察指标 | 第13-14页 |
| ·疗效观察 | 第14页 |
| ·安全性观察 | 第14页 |
|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 第14-15页 |
| ·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 第15-16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页 |
| ·统计方法 | 第16页 |
| ·各项检测指标的定义 | 第16-17页 |
|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项目 | 第17-18页 |
| ·注意事项 | 第18页 |
| 2.结果 | 第18-29页 |
| ·入组完成情况 | 第18页 |
| ·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 第18-19页 |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身疼痛比较 | 第19-20页 |
| ·两组治疗前后脊柱疼痛比较 | 第20-21页 |
| ·两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比较 | 第21-22页 |
| ·两组治疗前后指距地比较 | 第22页 |
| ·两组治疗前后血沉比较 | 第22-23页 |
| ·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比较 | 第23-24页 |
| ·两组治疗前后PLT比较 | 第24页 |
| ·两组治疗前后BASDAI、BASFI积分比较 | 第24-26页 |
| ·两组治疗前后NASIDs使用人数比较 | 第26页 |
| ·两组12周后Schober试验、扩胸度、枕墙距比较 | 第26页 |
| ·两组疗效比较 | 第26-27页 |
| ·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第27-28页 |
|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 第28-29页 |
| 第二部分 强力风湿片对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NF-α、IFN-γ和IL-6mRNA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29-38页 |
| 1.资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病例选择 | 第29页 |
| ·治疗方法 | 第29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 2.方法 | 第30-33页 |
| ·血液总RNA提取方法 | 第31-32页 |
| ·反转录 | 第32页 |
| ·PCR反应 | 第32-33页 |
|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检测细胞因子和β-actin表达强度 | 第33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33页 |
| 3.结果 | 第33-38页 |
| ·血液总RNA质量分析 | 第33-34页 |
| ·治疗前后患者PBMCs中TNF-α、IFN-γ和IL-6 mRNA的差异表达 | 第34-38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8-60页 |
| 1 西医对AS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38-40页 |
| 2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认识 | 第40-42页 |
| 3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西医认识的相通性 | 第42-44页 |
| 4 强力风湿片治疗AS的中医机理探讨 | 第44-46页 |
| 5 组方方解 | 第46页 |
| 6 相关药物在风湿免疫方面的药理研究 | 第46-51页 |
| 7 强力风湿片治疗AS作用机理探讨 | 第51-56页 |
| ·强力风湿片能缓解AS患者腰背疼痛,改善晨僵症状 | 第51-52页 |
| ·强力风湿片具有抗炎作用 | 第52-53页 |
| ·强力风湿片影响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53-56页 |
| 8 强力风湿片减少AS传统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 | 第56-59页 |
| 9 问题与展望 | 第59-60页 |
| 主要结论总结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 综述 | 第72-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