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师生——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选题原由 | 第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 | 第11-17页 |
一、师生关系的定义 | 第11-12页 |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 第12-14页 |
三、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第14-17页 |
(一) 高等教育的概念 | 第14页 |
(二) 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 第14-17页 |
1、主体性 | 第15页 |
2、独立性 | 第15页 |
3、情感性 | 第15-16页 |
4、互动性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 第17-25页 |
一、高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 第17-18页 |
(一) 美术教育的定义 | 第17页 |
(二) 高等美术教育的特殊性 | 第17-18页 |
二、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特点 | 第18-19页 |
三、西方美术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发展 | 第19-22页 |
四、当今高等美术教育中师生关系出现的问题 | 第22-25页 |
(一) 师生交往少 | 第22-23页 |
(二) 教师的权威地位 | 第23页 |
(三) 双方不互信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25-37页 |
一、平等对话 | 第25-26页 |
二、积极沟通 | 第26-37页 |
(一) 师生沟通的意义 | 第26-27页 |
1、帮助提高教学效能 | 第26-27页 |
2、客观进行评价 | 第27页 |
(二) 美术高等院校师生沟通的方法及特点 | 第27-37页 |
1、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 | 第27-30页 |
(1) 互信 | 第27-29页 |
(2) 尊重和理解 | 第29-30页 |
(3) 互相合作 | 第30页 |
2、高等美术院校新型教师的道德塑造 | 第30-35页 |
(1) 角色的转变 | 第31-32页 |
(2) 不断创新 | 第32-34页 |
(3) 自我修养 | 第34-35页 |
3、高等美术院校学生的素质体现 | 第35-37页 |
(1) 认清主体 | 第35页 |
(2) 尊重教师 | 第35-36页 |
(3) 文化修养 | 第36页 |
(4) 自我评价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参考书目 | 第41-42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