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绪论 | 第11-27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4页 |
| ·时代背景:教育公平的呼喊 | 第11-12页 |
| ·法律依据:人权意识的提升 | 第12页 |
| ·发展平台:体育课程的改革 | 第12-13页 |
| ·社会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13页 |
| ·历史机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 第13-14页 |
| ·新的挑战: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 第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现状及趋向 | 第15-26页 |
|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 ·特殊体育概念的研究 | 第15-16页 |
| ·特殊体育教育对象的分类研究 | 第16-17页 |
| ·国外特殊体育教育的比较与反思 | 第17页 |
|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概况 | 第17-23页 |
| ·关于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 | 第23-24页 |
| ·当前有关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研究的不足 | 第24-25页 |
| ·法律意义上体育学习公平机制有待完善 | 第24页 |
| ·普适的体育课程指导方案和体质健康标准急需出台 | 第24页 |
| ·具有指导与说服作用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 第24-25页 |
| ·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25-26页 |
| ·特殊教育 | 第25页 |
| ·特殊教育学校 | 第25页 |
| ·特殊体育与特殊体育学 | 第25-2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6-27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7-30页 |
|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7-28页 |
| ·访谈调查法 | 第28-29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29-30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30页 |
| ·逻辑推理法 | 第30页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0-73页 |
| ·贵州省特殊教育概述 | 第30-32页 |
| ·贵州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基本情况 | 第32-65页 |
|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 第32-40页 |
| ·教师队伍基本结构 | 第32-35页 |
| ·教师的工作量与待遇 | 第35-37页 |
| ·教师对工作的认识与敬业 | 第37-38页 |
| ·教师职后培训情况 | 第38-39页 |
| ·教师教研与科研 | 第39-40页 |
| ·体育课程与教学情况 | 第40-56页 |
| ·体育课程教材 | 第41-44页 |
| ·体育教学目标 | 第44-45页 |
| ·体育教学内容 | 第45-47页 |
| ·体育教学方法 | 第47-48页 |
| ·体育课组织形式 | 第48-50页 |
| ·体育教学评价 | 第50-51页 |
| ·体育教学检查与监督 | 第51-52页 |
| ·体育课程实施的物质与经费情况 | 第52-55页 |
|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第55-56页 |
| ·课余体育开展情况 | 第56-63页 |
| ·早操、课间操 | 第58-59页 |
| ·大课间体育活动 | 第59-60页 |
| ·班级体育锻炼 | 第60页 |
| ·家庭体育活动 | 第60-62页 |
| ·课余体育训练 | 第62-63页 |
| ·课余体育竞赛 | 第63页 |
| ·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情况 | 第63-65页 |
| ·当前贵州特殊教育学校体育面临的问题 | 第65-68页 |
| ·物质与经费问题 | 第65-66页 |
| ·教学管理与监督 | 第66页 |
| ·师资结构 | 第66-67页 |
| ·课程与教学 | 第67页 |
| ·对体育的认知 | 第67-68页 |
| ·社会历史观念 | 第68页 |
| ·主要对策和政策措施 | 第68-73页 |
| ·提高认识,树立新的残疾人体育观,落实特殊体育教育地位 | 第68-69页 |
| ·加强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特校体育环境 | 第69页 |
| ·改革师范教育,拓展师资培养渠道,完善体育师资队伍 | 第69-70页 |
|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发乡土教材 | 第70页 |
| ·拓宽资金渠道,倾斜经费投入,改善教学实施的物质环境 | 第70-71页 |
|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树立终身体育观 | 第71-72页 |
| ·加强课余体育指导,使其经常化,制度化 | 第72页 |
| ·加强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 第72-73页 |
| ·建立完善的特殊体育教学监督和评价机制 | 第73页 |
| 4 总结 | 第73-77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结论一 | 第74页 |
| ·结论二 | 第74页 |
| ·结论三 | 第74-75页 |
| ·结论四 | 第75页 |
| ·结论五 | 第75页 |
| ·结论六 | 第75页 |
| ·结论七 | 第75-76页 |
| ·结束语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附件 | 第79-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与获奖情况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