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图片目录 | 第11-14页 |
表格目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论文提出背景 | 第15-18页 |
·全球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 | 第15页 |
·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 第15-17页 |
·苏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 第17-1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组织演变的文献综述 | 第23-36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27页 |
·集聚与扩散理论 | 第23-24页 |
·要素运动理论 | 第24-25页 |
·自组织和他组织理论 | 第25-27页 |
·阶段性理论 | 第27页 |
·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分析及影响因素 | 第27-33页 |
·城市空间组织的模式 | 第27-31页 |
·空间组织的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空间组织的主要特征及规律 | 第33-35页 |
·空间组织的主要特征 | 第33-34页 |
·空间组织的规律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当代苏州市城市空间组织的演变分析 | 第36-71页 |
·1949年-1985年——改造古城区,寻求城市发展新方向 | 第36-43页 |
·空间组织的形态和特征 | 第36-38页 |
·空间组织演变的动力机制 | 第38-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1986年-1995年——"跳出古城建新城",一体两翼格局初成 | 第43-52页 |
·空间组织的形态和特征 | 第43-47页 |
·空间组织演变的动力机制 | 第47-52页 |
·小结 | 第52页 |
·1996年-2005年——郊区化繁盛,形成"四角山水城市格局" | 第52-63页 |
·空间组织的形态和特征 | 第52-58页 |
·空间组织演变的动力机制 | 第58-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2006年至今——理性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组织采取控制和引导 | 第63-70页 |
·空间组织的形态和特征 | 第63-68页 |
·空间组织演变的动力机制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苏州城市空间组织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71-84页 |
·城市空间组织的问题及困境 | 第71-76页 |
·古城的交通和人口压力大 | 第71-72页 |
·公共交通效果不明显 | 第72-74页 |
·环境破坏严重 | 第74页 |
·经济增长模式粗放 | 第74-75页 |
·水资源与生态资源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 第75页 |
·城市空间扩展主要依靠土地的扩张 | 第75-76页 |
·城市空间组织演替的影响因素 | 第76-79页 |
·自然生态资源使城市空间组织的"双刃剑" | 第76-77页 |
·中心城区发展战略要求 | 第77页 |
·基础设施建设 | 第77-78页 |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 第78-79页 |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 | 第79页 |
·城市规划的他组织作用 | 第79页 |
·城市空间组织的演替趋势 | 第79-83页 |
·城市发展重心向东迁移 | 第79-80页 |
·城市未来交通主要依靠轨道交通 | 第80-81页 |
·重现生态城市的风貌 | 第81-82页 |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内涵发展之路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苏州城市空间组织的整合 | 第84-91页 |
·城市空间组织整合的内涵 | 第84-85页 |
·城市空间组织整合的含义 | 第84页 |
·城市空间组织整合的内容 | 第84-85页 |
·城市空间组织整合的路径 | 第85-89页 |
·优化生产空间 | 第85-86页 |
·重塑人口空间 | 第86-87页 |
·美化生活空间 | 第87-88页 |
·整合交通空间 | 第88-89页 |
·构建生态空间 | 第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1-93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91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91-92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后记 | 第96-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