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氧化铝的改性及再生除氟效能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除氟的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各种除氟方法 | 第9-22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9-11页 |
| ·混凝沉降法 | 第11页 |
| ·电渗析法 | 第11-12页 |
| ·反渗透法 | 第12页 |
| ·电凝聚法 | 第12-13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3页 |
| ·吸附法 | 第13-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 ·实验原水及吸附剂 | 第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水质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活性氧化铝的改性 | 第27-43页 |
| ·影响吸附的因素 | 第27-30页 |
| ·原水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28页 |
| ·原水pH 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28-30页 |
| ·改性方法 | 第30-33页 |
| ·硫酸改性 | 第30页 |
| ·聚硅酸改性 | 第30-31页 |
| ·碳酸钠改性 | 第31-32页 |
| ·偏铝酸钠改性 | 第32页 |
| ·氢氧化钠改性 | 第32-33页 |
| ·各种改性方法比较 | 第33页 |
| ·氢氧化钠改性可行性实验 | 第33-35页 |
| ·氢氧化钾改性比较实验 | 第34页 |
| ·硫酸与盐酸中和剂比较实验 | 第34-35页 |
| ·氢氧化钠改性损耗实验 | 第35页 |
| ·影响氢氧化钠改性条件的实验 | 第35-38页 |
| ·氢氧化钠浓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 ·氢氧化钠改性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硫酸中和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37页 |
| ·硫酸中和浓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最佳改性条件吸附实验 | 第38页 |
| ·静态吸附容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 ·吸附等温线及吸附类型 | 第39-42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39-40页 |
| ·吸附类型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活性氧化铝的再生 | 第43-51页 |
| ·再生方法 | 第43-46页 |
| ·硫酸再生 | 第43页 |
| ·碳酸氢钠再生 | 第43-44页 |
| ·偏铝酸钠再生 | 第44-45页 |
| ·碳酸钠再生 | 第45页 |
| ·氢氧化钠再生 | 第45-46页 |
| ·各种再生方法比较 | 第46页 |
| ·偏铝酸钠再生最佳条件实验 | 第46-49页 |
| ·偏铝酸钠浓度对再生的影响 | 第47页 |
| ·偏铝酸钠再生时间对再生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硫酸中和浓度对再生的影响 | 第48页 |
| ·硫酸中和时间对再生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再生后吸附容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动态实验 | 第51-66页 |
| ·实验装置 | 第51页 |
| ·动态实验方法 | 第51页 |
| ·各种因素对动态吸附的影响 | 第51-60页 |
| ·柱高对吸附的影响 | 第52-54页 |
| ·不同原水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54-56页 |
| ·不同流速对吸附的影响 | 第56-58页 |
| ·粒径对吸附的影响 | 第58-60页 |
| ·再生后动态吸附实验 | 第60-61页 |
| ·再生前后动态吸附比较 | 第61-62页 |
| ·动态吸附容量 | 第62-65页 |
| ·改性与未改性氧化铝动态吸附容量 | 第62-63页 |
| ·再生后改性与未改性氧化铝动态吸附容量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