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村落信仰空间及其现代变迁研究--以湖州荻港村为个案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相关概念 | 第10-14页 |
第二节 理论背景与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0-23页 |
第一章 荻港的信仰空间图景 | 第23-40页 |
第一节 古运河边的水乡村落 | 第24-28页 |
一、运河与村落形态 | 第24-25页 |
二、移民与村落生成 | 第25-26页 |
三、望族与里外巷埭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信仰空间与生活分区 | 第28-33页 |
一、荻港的生活分区与信仰关联 | 第29-30页 |
二、宗族与明清荻港的生计选择 | 第30-31页 |
三、寺庙重建与当代荻港的旅游发展 | 第31-33页 |
第三节 信仰空间的层级划分 | 第33-40页 |
一、家屋的内外护佑 | 第34-37页 |
二、宗祠与社庙 | 第37-38页 |
三、超越村落的信仰空间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宗祠祭祀与家族权威 | 第40-54页 |
第一节 宗祠与血缘信仰关系 | 第40-45页 |
一、多姓氏村庄的生成逻辑:宗祠与民居的空间关系 | 第40-43页 |
二、宗族的区域分野 | 第43-44页 |
三、血缘信仰关系的拓展局限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村社信仰空间的借用 | 第45-51页 |
一、总管信仰与商品经济发展 | 第45-47页 |
二、吴氏家族的跨区经营 | 第47-49页 |
三、与神共谋:建构权威 | 第49-51页 |
第三节 当代宗族联结的弱化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祖师祠:村落信仰空间的圣化与演变 | 第54-72页 |
第一节 从私人场所到信仰空间的转变 | 第55-57页 |
一、作为私人场所的溪隐堂 | 第55-56页 |
二、宗教场所的形成 | 第56-57页 |
第二节 章氏家族介入、请祭与圣化 | 第57-64页 |
一、章氏家族的介入及其因由 | 第58-61页 |
二、请祭过程 | 第61-62页 |
三、请祭之后:教育兴之 | 第62-64页 |
第三节 政治精英的当代转化策略:祖师祠的重建 | 第64-72页 |
一、祖师祠的空间再现 | 第65-67页 |
二、作为政治叙事场所 | 第67-68页 |
三、作为非遗传承教育场所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演教寺与信仰空间的网络联动 | 第72-92页 |
第一节 演教寺与市场 | 第73-77页 |
一、演教寺的形成历史 | 第73-74页 |
二、寺庙与市场互动关系 | 第74-77页 |
第二节 佛教寺庙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 第77-83页 |
一、总管庙与演教寺的空间组合现象 | 第77-79页 |
二、佛寺与堂子庙之间的信息分发 | 第79-82页 |
三、信仰联动与民众生活 | 第82-83页 |
第三节 演教寺信仰空间的当代重建 | 第83-92页 |
一、认捐与重建 | 第83-86页 |
二、对外,举办佛学教育与法会活动 | 第86-88页 |
三、佛寺的重塑与管理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结语 | 第92-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附录 | 第101-110页 |
后记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