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9-37页 |
·选题背景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0-2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30页 |
·关于国际贸易角度的技术转移研究的追索 | 第21-22页 |
·关于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 | 第22-24页 |
·关于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效应研究的文献分析 | 第24-29页 |
·简要述评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0-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可能的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4-37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4-36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6-37页 |
第2章 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理论基础 | 第37-59页 |
·农业技术的内涵及其分类 | 第37-44页 |
·农业技术的基本涵义 | 第37-39页 |
·农业技术的类型与结构 | 第39-41页 |
·农业技术的特点 | 第41-42页 |
·农业技术的功能 | 第42-44页 |
·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界定 | 第44-47页 |
·技术转移的基本内涵 | 第44-45页 |
·技术转移的路径与方式 | 第45-46页 |
·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界定 | 第46-47页 |
·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理论梳理 | 第47-58页 |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第47-51页 |
·从垄断优势到折衷的“三优势”理论 | 第51-52页 |
·“雁行模式”与边际产业论 | 第52-55页 |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第55-56页 |
·技术转移的模型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历史轨迹与转移主体分析 | 第59-74页 |
·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历史演进轨迹 | 第59-68页 |
·改革开放前的缓慢发展阶段 | 第60-61页 |
·改革开放到1995年期间的平稳发展阶段 | 第61-63页 |
·“九五”时期的有波动的发展阶段 | 第63-64页 |
·入世之后的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 第64-68页 |
·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主体定位与功能分析 | 第68-73页 |
·政府 | 第69页 |
·农业科研机构 | 第69-70页 |
·农业科技企业 | 第70-71页 |
·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供需机制分析 | 第74-99页 |
·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 | 第74-84页 |
·农业科研投入水平差异:技术级差存在的内在原因 | 第74-78页 |
·农业技术差距的国际对比 | 第78-82页 |
·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潜在条件 | 第82-84页 |
·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供需机制分析 | 第84-98页 |
·主要需求方:发展中国家需求分析 | 第84-88页 |
·主要供给方:中国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考察 | 第88-93页 |
·供需主体的合作博弈分析 | 第93-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5章 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效应分析 | 第99-108页 |
·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 第99-102页 |
·经济增长效应 | 第99-100页 |
·就业带动效应 | 第100-101页 |
·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 第101页 |
·外汇贡献效应 | 第101-102页 |
·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 第102-107页 |
·我国农业水土资源要素禀赋分析 | 第102-103页 |
·基于虚拟水视角的分析 | 第103-104页 |
·基于土地资源配置视角的分析 | 第104-105页 |
·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分析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节 | 第107-108页 |
第6章 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路径选择 | 第108-127页 |
·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原则和方法 | 第108-110页 |
·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 | 第108-109页 |
·路径选择的原则 | 第109-110页 |
·路径选择的方法 | 第110页 |
·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主要路径分析 | 第110-114页 |
·以“实物型”技术转移为主的出口贸易方式 | 第111-112页 |
·以“智能型”商品转移为主的许可证贸易方式 | 第112页 |
·以综合性技术转移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 第112-114页 |
·基于区域视角分析的路径选择 | 第114-122页 |
·各主要区域的资源要素禀赋分析 | 第115-116页 |
·中国与各主要区域的贸易、投资互补性分析 | 第116-120页 |
·中国对各区域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路径选择 | 第120-122页 |
·案例剖析:中国杂交稻技术转移路径的考察 | 第122-126页 |
·杂交稻技术国际转移的基本情况 | 第123-124页 |
·杂交稻技术国际转移路径 | 第124-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7章 农业技术转移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7-144页 |
·农业技术资源转移的帕累托效率分析 | 第127-131页 |
·农业技术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均衡 | 第127-129页 |
·实现技术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的经济机制 | 第129-130页 |
·农业技术资源转移的帕累托效率 | 第130-131页 |
·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1-136页 |
·系统内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1-134页 |
·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4-136页 |
·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制约因素分析 | 第136-138页 |
·政府管理与服务缺失 | 第136-137页 |
·企业层面的缺失 | 第137-138页 |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138-142页 |
·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138-140页 |
·模型构建 | 第140-141页 |
·数据来源及模型检验 | 第141-142页 |
·实证结果 | 第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8章 国外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经验与借鉴 | 第144-156页 |
·美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基本经验 | 第144-150页 |
·美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基本情况 | 第144-145页 |
·美国农业的要素禀赋分析 | 第145-148页 |
·美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路径解析 | 第148-150页 |
·荷兰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基本经验 | 第150-154页 |
·荷兰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基本情况 | 第150-151页 |
·荷兰农业的要素禀赋分析 | 第151-152页 |
·荷兰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路径解析 | 第152-154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154-156页 |
第9章 推进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政策设计 | 第156-163页 |
·优化我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宏观制度环境 | 第156-158页 |
·构建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法律与政策体系 | 第156-157页 |
·完善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教育与科研体系 | 第157页 |
·建立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信息咨询与服务体系 | 第157-158页 |
·创新我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微观激励机制 | 第158-160页 |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 第158页 |
·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 第158-159页 |
·构建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相融合的网络化创新系统 | 第159-160页 |
·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 第160页 |
·提升我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竞争策略 | 第160-163页 |
·实行技术转移多元化战略,拓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地域空间 | 第160页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融入国际化的法规体系 | 第160-161页 |
·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良好环境 | 第161页 |
·注重生态技术的研发,增强生态要素和生态产出的比较优势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 第171-172页 |
致谢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