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表 | 第1-10页 |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一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 1 植原体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 ·植原体基本形态和超微结构 | 第13-14页 |
| ·植原体症状表现 | 第14页 |
| ·植原体的传播 | 第14-15页 |
| 2 植原体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15-24页 |
| ·传统的检测方法 | 第15-20页 |
| ·症状观察 | 第15-16页 |
| ·抗生素敏感性诊断 | 第16页 |
| ·显微研究技术 | 第16-19页 |
| ·光学显微镜技术(Light Microscopy) | 第16页 |
| ·荧光显微镜技术(Fluorescence Microscopy) | 第16-17页 |
| ·透射电镜显微技术(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 第17-18页 |
| ·超薄切片的免疫电子显微技术(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 of thin sections) | 第18页 |
| ·扫描电镜技术(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 第18-19页 |
| ·血清学检测 | 第19-20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0-24页 |
| ·核酸杂交技术 | 第20-22页 |
| ·PCR 技术 | 第22-24页 |
| ·普通PCR | 第22页 |
| ·巢式PCR(Nested-PCR) | 第22-23页 |
| ·循环PCR(Recycled PCR) | 第23-24页 |
| 3 植原体分类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 ·菌原体的分类研究与植原体的发现 | 第24-25页 |
| ·植原体的分类 | 第25-30页 |
| ·植原体传统分类 | 第25页 |
| ·植原体分子生物学分类 | 第25-27页 |
| ·基于 16S rRNA 和 rp 基因进行分类 | 第25-26页 |
| ·基于EF-Tu (tuf) 基因进行分类 | 第26-27页 |
| ·植原体分类的其它分子基础 | 第27页 |
| ·植原体候选种分类体系 | 第27-30页 |
| ·我国植原体分类鉴定的现状 | 第30页 |
| 4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及意义 | 第30-31页 |
| 二 材料和方法 | 第31-4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研究材料来源 | 第31页 |
| ·菌株和载体 | 第31页 |
|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1页 |
| ·实验所需试剂及配制 | 第31-32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2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2-40页 |
| ·植物总DNA 提取 | 第32-33页 |
| ·植原体16S rRNA 基因的PCR 扩增 | 第33-35页 |
| ·直接PCR 扩增 | 第34页 |
| ·巢式PCR(Nested-PCR) | 第34-35页 |
| ·植原体PCR 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第35-39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5-36页 |
| ·PCR 产物回收 | 第36页 |
| ·连接反应 | 第36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6-37页 |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37页 |
|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 第37-38页 |
| ·重组质粒鉴定 | 第38-39页 |
|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39页 |
| ·电子显微镜观察实验 | 第39-40页 |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40-63页 |
| 1 荆条丛枝病植原体的鉴定 | 第40-45页 |
| ·感病植株的症状表现 | 第40页 |
| ·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结果 | 第40-41页 |
| ·植原体的PCR 扩增结果 | 第41-42页 |
| ·荆条丛枝植原体 16S rRNA 序列分析 | 第42页 |
| ·荆条丛枝植原体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42-45页 |
| 2 蔷薇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 第45-51页 |
| ·感病植株的症状表现 | 第45页 |
| ·蔷薇丛枝病植原体的PCR 扩增结果 | 第45-46页 |
| ·蔷薇丛枝病植原体 16S rRNA 基因序列测定与其 RFLP 分析 | 第46-48页 |
| ·蔷薇丛枝病植原体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48-50页 |
| ·蔷薇丛枝病植原体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50-51页 |
| 3 龙柏黄化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 第51-56页 |
| ·感病植株的症状表现 | 第51页 |
| ·龙柏黄化病植原体的PCR 扩增结果 | 第51-52页 |
| ·龙柏黄化植原体 16S rRNA 序列测定与其 RFLP 分析 | 第52-54页 |
| ·龙柏黄化植原体 16S rRNA 序列分析 | 第54页 |
| ·龙柏黄化植原体 16S rRNA 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54-56页 |
| 4 小叶女贞顶枯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 第56-63页 |
| ·感病植株症状的表现 | 第56-57页 |
| ·小叶女贞顶枯病植原体的PCR 扩增结果 | 第57页 |
| ·小叶女贞顶枯病植原体 16S rRNA 序列测定与其 RFLP 分析 | 第57-59页 |
| ·小叶女贞顶枯病植原体 16S rRNA 序列分析 | 第59-60页 |
| ·小叶女贞顶枯病植原体 16S rRNA 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60-63页 |
| 四 结论与讨论 | 第63-68页 |
| 1 结论 | 第63页 |
| 2 讨论 | 第63-68页 |
| ·有关荆条丛枝病 | 第63-64页 |
| ·有关蔷薇丛枝病 | 第64-65页 |
| ·有关龙柏黄化病 | 第65页 |
| ·有关小叶女贞顶枯病 | 第65-66页 |
| ·有关植原体病害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 附录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