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苗床藻类发生动态及防控技术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引言 | 第12-29页 |
| ·藻的概述 | 第12-26页 |
| ·蓝藻门颤藻属Oscillatoria | 第14-15页 |
| ·硅藻门舟形藻属Navicula | 第15页 |
| ·藻类危害 | 第15-18页 |
| ·藻的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 ·藻的防除 | 第22-24页 |
| ·藻毒素的消除 | 第24-25页 |
| ·温室藻的研究 | 第25-26页 |
| ·烟草育苗概况 | 第26-29页 |
| ·烟草育苗发展史 | 第26-27页 |
| ·烟苗的壮苗指标 | 第27-2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 ·藻源 | 第29页 |
| ·培养基 | 第29页 |
| ·烟草品种 | 第29页 |
| ·试验仪器 | 第29页 |
| ·供试试剂 | 第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 ·藻的分离培养 | 第29页 |
| ·藻的形态特征观察 | 第29页 |
| ·藻的生物学特性 | 第29-31页 |
| ·藻的发生动态 | 第31页 |
| ·藻的N、P、K 的利用率 | 第31页 |
| ·藻对烟苗影响 | 第31页 |
| ·藻的防除 | 第31-32页 |
| ·测定方法 | 第32-34页 |
| ·藻的叶绿素a 含量测定 | 第32页 |
| ·水体中N 的测定 | 第32-33页 |
| ·水体中P 的测定 | 第33页 |
| ·水体中K 的测定 | 第33-34页 |
| ·烟苗指标测定 | 第34页 |
| ·防藻效果的计算 | 第34页 |
|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1页 |
| ·藻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35-36页 |
| ·分离纯化 | 第35页 |
| ·鉴定 | 第35-36页 |
| ·藻的生物学特性 | 第36-41页 |
| ·温度对颤藻和舟形藻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光照对颤藻和舟形藻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 ·营养元素对颤藻和舟形藻生长的影响 | 第38-40页 |
| ·pH 对颤藻和舟形藻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藻的发生动态 | 第41页 |
| ·藻的N、P、K 的利用率 | 第41-42页 |
| ·藻对烟草育苗影响 | 第42-47页 |
| ·藻对烟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藻类对烟苗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藻对烟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4页 |
| ·藻对烟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藻对烟苗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藻对烟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 ·藻对烟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 ·藻的防除 | 第47-51页 |
| ·物理防藻 | 第47页 |
| ·化学防除 | 第47-49页 |
| ·药剂不同浓度对烟草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 第49-51页 |
| 4 讨论 | 第51-55页 |
| ·烟草苗床藻类别 | 第51页 |
| ·藻的生物学特性 | 第51-53页 |
| ·藻的发生动态 | 第53页 |
| ·藻对烟苗的影响 | 第53页 |
| ·藻的防除 | 第53-55页 |
| 5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 附录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