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阳离子型AM/DMC/DMDAAC三元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前言第12-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28页
   ·聚丙烯酰胺简介第13页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合成第13-18页
     ·聚丙烯酰胺的阳离子改性法第14-15页
     ·阳离子单体和丙烯酰胺共聚第15-18页
       ·利用阳离子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制备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第15-16页
       ·利用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制备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第16-17页
       ·DMC、DMDAAC 和AM 共聚制备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第17-18页
   ·引发剂的分类与选择第18-19页
     ·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第18页
     ·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第18-19页
     ·偶氮类引发剂第19页
     ·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剂第19页
     ·复合引发剂体系第19页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共聚方法第19-22页
     ·水溶液聚合第20页
     ·沉淀聚合法第20页
     ·反相乳液聚合法第20页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第20-21页
     ·辐射引发第21页
     ·光引发第21-22页
       ·光直接引发第21-22页
       ·光引发剂引发第22页
       ·光敏剂间接引发第22页
   ·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机理第22-23页
   ·聚丙烯酰胺的应用第23-24页
     ·石油开采工业第23页
     ·水处理工业第23-24页
     ·造纸工业第24页
     ·其它第24页
   ·丙烯酰胺聚合物的生产与市场状况第24-27页
     ·国外PAM 生产及消费情况第24-25页
     ·国内PAM 生产及消费情况.第25-27页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7-28页
2 水溶液聚合法制备阳离子型AM/DMC/DMDAAC 三元共聚物第28-44页
   ·引言第28页
   ·实验部分第28-30页
     ·试剂第28-29页
     ·实验仪器第29页
     ·实验方法第29-30页
     ·聚合物性能测试第30页
       ·聚合物特性粘数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第30页
       ·聚合物残余单体含量的测定第30页
   ·结果与讨论第30-42页
     ·各因素对水溶液聚合反应的影响第30-40页
       ·引发体系的选择第30-31页
       ·Wb 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第31-32页
       ·引发促进剂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和反应诱导期的影响第32-33页
       ·单体浓度对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第33-34页
       ·引发温度对共聚物分子量和转化率的影响第34-35页
       ·pH 值对共聚物分子量和转化率的影响第35-36页
       ·助溶剂尿素对共聚物分子量和溶解性的影响第36-37页
       ·链转移剂甲酸钠和乙二醇对共聚物分子量和溶解性的影响第37-38页
       ·EDTA·2Na 对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第38-39页
       ·氧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第39页
       ·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的影响第39-40页
     ·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第40-42页
   ·小结第42-44页
3 光聚合法制备阳离子型AM/DMC/DMDAAC 三元共聚物第44-55页
   ·引言第44页
   ·实验部分第44-45页
     ·试剂第44页
     ·实验仪器第44-45页
     ·实验方法第45页
     ·聚合物性能测试第45页
       ·聚合物特性粘数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第45页
       ·聚合物残余单体含量的测定第45页
   ·结果与讨论第45-53页
     ·本实验引发体系的选择第45-46页
     ·各因素对光引发聚合反应的影响第46-53页
       ·单体固含量的影响第46-47页
       ·阳离子单体配比的影响第47页
       ·体系阳离子度的影响第47-48页
       ·光引发剂用量的影响第48-49页
       ·pH 的影响第49-50页
       ·引发温度的影响第50-51页
       ·光照时间的影响第51页
       ·光照方式的影响第51-52页
       ·聚合体系中杂质的影响第52页
       ·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第52-53页
   ·小结第53-55页
4 阳离子型AM/DMC/DMDAAC 三元共聚物的表征第55-68页
   ·引言第55页
   ·实验部分第55-57页
     ·试剂第55页
     ·实验仪器第55-56页
     ·实验方法第56-57页
       ·聚合物红外色谱分析第56页
       ·聚合物核磁共振分析第56页
       ·热失重分析第56页
       ·溶解速度的测定第56页
       ·表观粘度的测定第56页
       ·烧杯絮凝试验第56-57页
       ·电镜观察第57页
   ·结果与讨论第57-64页
     ·FTIR 表征第57-58页
     ·~1H-NMR 表征第58页
     ·TG-DTG 表征第58-59页
     ·聚合物的溶解性第59-60页
     ·共聚物的溶液性质第60-64页
       ·共聚物浓度对CPAM 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第60页
       ·不同剪切速率对CPAM 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第60-61页
       ·pH 对CPAM 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第61-62页
       ·不同外加盐对CPAM 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第62-64页
   ·絮凝实验第64-66页
     ·P(AM/DMC/DMDAAC)阳离子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第64页
     ·P(AM/DMC/DMDAAC)用量和分子量对絮凝性能的影响第64-66页
     ·电镜观察第66页
   ·小结第66-68页
结论与展望第68-71页
 结论第68-69页
 创新点第69-70页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致谢第77-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羰基钴化合物催化环氧乙烷氢酯基化反应研究
下一篇:氨基酸型两性水溶性膦配体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