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31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1页 |
·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关于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的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第三节 主要思路及构架 | 第21-26页 |
·基本假设 | 第21-22页 |
·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22-26页 |
第四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创新之处 | 第28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28-31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研究框架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学校社会工作在各国(地区)的开展 | 第31-54页 |
第一节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 第31-35页 |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 | 第31-33页 |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资格要求、知识要求和工作职责 | 第33-35页 |
第二节 英国和德国学校社会工作历史与发展 | 第35-37页 |
·英国的学校社会工作 | 第35-36页 |
·德国的学校社会工作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日本的学校社会工作历史与发展 | 第37-40页 |
·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及主要内容 | 第37-38页 |
·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 第38-39页 |
·日本学校社会工作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39-40页 |
第四节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 第40-42页 |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 | 第40-41页 |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服务内容及工作目标 | 第41-42页 |
第五节 台湾的学校社会工作历史及发展 | 第42-46页 |
·台湾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 | 第42-44页 |
·台湾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模式和存在问题 | 第44-46页 |
第六节 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的发展 | 第46-53页 |
·学校社会工作的早期发展 | 第46-47页 |
·学校社会工作的重新起步 | 第47-52页 |
·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内部的开展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传统与革新 | 第54-76页 |
第一节 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工作机制的形成与特点 | 第54-59页 |
·解放以来我国的大学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 第54-57页 |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形成与特点 | 第57-59页 |
第二节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其它国家及地区学生事务工作的比较 | 第59-64页 |
·美国各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及其特点 | 第60-61页 |
·德国、法国各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及其特点 | 第61-62页 |
·日本各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及其特点 | 第62页 |
·香港各大学的学生事务工作及其特点 | 第62-64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与革新 | 第64-74页 |
·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 | 第65-69页 |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及改革创新 | 第69-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重压之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 | 第76-94页 |
第一节 学生对学生工作的评价与预期 | 第77-85页 |
·大学生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绩效评价 | 第77-79页 |
·在校大学生的求助偏好 | 第79-82页 |
·学校社会工作的范畴 | 第82-83页 |
·高校学生工作的优势与不足 | 第83-85页 |
·学生理想的学生工作 | 第85页 |
·结论 | 第85页 |
第二节 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工作的评价 | 第85-92页 |
·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学生工作的性质 | 第86-87页 |
·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职业观 | 第87-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学校社会工作应对新时期高校学生问题的潜力 | 第94-119页 |
第一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与方法 | 第94-106页 |
·对工作对象的态度: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 | 第94-95页 |
·学校社会工作关注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 | 第95-102页 |
·介入策略的灵活性: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 | 第102-105页 |
·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差异性比较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挑战与学校社会工作的潜力 | 第106-118页 |
·大学生在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学校社会工作 | 第106-110页 |
·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与学校社会工作 | 第110-115页 |
·大学社区与学校社会工作 | 第115-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比较分析 | 第119-136页 |
第一节 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比较 | 第119-123页 |
·人的发展与以人为本 | 第119-120页 |
·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 第120-123页 |
第二节 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分析 | 第123-128页 |
·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23-126页 |
·学校社会工作的传统与其优势领域 | 第126-128页 |
第三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关系 | 第128-134页 |
·思想政治工作与“自觉的能动性” | 第129-132页 |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之间的互补性 | 第132-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我国高校的路径选择 | 第136-162页 |
第一节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制度契机 | 第136-144页 |
·高校学生工作的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契机 | 第136-139页 |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要求 | 第139-142页 |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条件 | 第142-144页 |
第二节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创新 | 第144-155页 |
·高校学生工作的机制创新 | 第145-148页 |
·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创新 | 第148-149页 |
·学校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的整合 | 第149-150页 |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双赢 | 第150-155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实施策略及未来展望 | 第155-161页 |
·建立高校学生工作新架构需要面对的挑战 | 第155-157页 |
·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大力开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 第157-160页 |
·我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未来展望 | 第160-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8页 |
附录 | 第168-174页 |
附录一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史上的重要事件 | 第168-169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第169-172页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第172-173页 |
附录四 个案访谈资料统计表 | 第173-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个人简历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