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4-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一、高校的概念 | 第16页 |
二、企业财务困境的概念 | 第16-18页 |
三、高校财务困境的概念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4页 |
一、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二、论文框架结构图 | 第21-2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4-27页 |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二、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7-38页 |
第一节 高校负债与财务困境研究综述 | 第27-33页 |
一、高校负债的数量和特点 | 第27-28页 |
二、高校过度负债的成因研究 | 第28-29页 |
三、高校过度负债与财务困境的研究 | 第29-30页 |
四、高校财务困境研究综述 | 第30-33页 |
第二节 企业财务困境研究综述 | 第33-38页 |
一、财务困境成因研究文献综述 | 第33-35页 |
二、财务困境预警研究综述 | 第35-36页 |
三、财务困境对策研究综述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高校财务困境的制度背景 | 第38-75页 |
第一节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与教学评估的影响 | 第38-45页 |
一、高校管理体制:财务困境的体制堡垒 | 第38-40页 |
二、本科教学评估:财务困境的现实推手 | 第40-45页 |
第二节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与高校扩招的影响 | 第45-61页 |
一、积极财政政策促使扩张高等教育规模 | 第45-50页 |
二、高校扩招是加剧高校财务困境的直接原因 | 第50-55页 |
三、银校合作:政府倡导和高校主动 | 第55-57页 |
四、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投入有待优化 | 第57-59页 |
五、贷款风险最终承担者的模糊性加剧高校贷款 | 第59-61页 |
第三节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及贷款政策的影响 | 第61-75页 |
一、财务管理体制的滞后性给加剧高校财务困境创造了体制条件 | 第61-62页 |
二、我国高校筹资来源的非多元性致使高校财务困境加剧 | 第62-66页 |
三、我国高校贷款制度和政策的局限性成为加剧财务困境的又一诱因 | 第66-75页 |
第四章 高校财务困境成因的理论分析 | 第75-110页 |
第一节 高校财务困境概念的进一步解释与表现 | 第75-79页 |
一、对高校财务困境概念的进一步解释 | 第75-77页 |
二、高校财务困境的表现 | 第77-79页 |
第二节 高校财务困境的相关理论 | 第79-97页 |
一、借鉴财务管理理论分析我国高校的财务困境问题 | 第80-90页 |
二、借鉴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来分析我国高校财务困境问题 | 第90-97页 |
第三节 高校财务困境的原因 | 第97-110页 |
一、高校过度负债方面的原因 | 第98-100页 |
二、外部因素对高校治理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三、高校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 | 第104-106页 |
四、高校运营理念的原因 | 第106-107页 |
五、高校财务困境原因的研究假设 | 第107-110页 |
第五章 高校财务困境产生原因的实证研究 | 第110-132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110-118页 |
一、问卷的设计和样本描述 | 第110-115页 |
二、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 第115-116页 |
三、变量的定义 | 第116-118页 |
第二节 高校财务困境产生原因的实证分析 | 第118-132页 |
一、财务困境状况分析 | 第118-119页 |
二、高校财务困境产生原因分析 | 第119-127页 |
三、高校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的稳健性检验 | 第127-132页 |
第六章 财务困境预警的实证研究 | 第132-160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132-141页 |
一、样本的选择 | 第132-135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35-137页 |
三、变量的确定 | 第137-141页 |
第二节 预警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 第141-160页 |
一、描述性统计及正态分布性检验 | 第141-144页 |
二、差异分析 | 第144-148页 |
三、主成分分析 | 第148-153页 |
四、预警模型的建立 | 第153-158页 |
五、高校财务预警体系的建立 | 第158-1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60-167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60-161页 |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 第161-165页 |
第三节 局限性与后续研究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8页 |
致谢 | 第178-18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