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取保候审制度概述 | 第10-15页 |
一、取保候审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 第10-12页 |
(一) 传统“取保候审”的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二) 新中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发展 | 第11-12页 |
二、取保候审的功能 | 第12-13页 |
三、取保候审的属性界定 | 第13-15页 |
第二部分 英美国家保释制度的考察比较 | 第15-27页 |
一、英美国家保释制度考察分析 | 第15-23页 |
(一) 保释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5-17页 |
(二) 保释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三) 英美国家保释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8-23页 |
二、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与保释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3-27页 |
(一) 基本理念差异 | 第24页 |
(二) 本质属性不同 | 第24页 |
(三) 适用对象不同 | 第24-25页 |
(四) 保证形式不同 | 第25页 |
(五) 救济措施不同 | 第25页 |
(六) 监督机制不同 | 第25-26页 |
(七) 律师的作用不同 | 第26-27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现状与分析 | 第27-37页 |
一、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现状 | 第27-29页 |
(一) 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 第27-28页 |
(二) 取保候审的申请和决定 | 第28页 |
(三) 取保候审的方式 | 第28-29页 |
(四) 保证人义务及责任 | 第29页 |
(五) 取保候审的期限 | 第29页 |
二、我国取保候审制度障碍性因素分析 | 第29-37页 |
(一)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理念上的障碍 | 第30-31页 |
(二)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31-35页 |
(三)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困境 | 第35-37页 |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具体设想 | 第37-47页 |
一、实现立法和司法观念的转变 | 第37-40页 |
(一) 由“有罪推定”向“无罪推定”的观念转变 | 第37-38页 |
(二) 由“重打击轻保护”向“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观念的转变 | 第38-39页 |
(三) 实现取保候审属性权利化的转变 | 第39-40页 |
二、制度设计层面的完善 | 第40-47页 |
(一) 修改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 第40-41页 |
(二) 完善取保候审的保证方式 | 第41-42页 |
(三) 明确取保候审的期限 | 第42-43页 |
(四) 确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 第43-44页 |
(五) 建立取保候审的救济途径 | 第44-45页 |
(六) 健全检察机关对取保候审的监督机制 | 第45-46页 |
(七) 建立取保候审风险责任的免责制度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