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协商制度的源起和发展 | 第12-19页 |
第一节 协商制度源起和发展的大事年表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协商制度源起和发展之社会成因分析 | 第14-19页 |
一、沉重的司法负担 | 第14-17页 |
二、协商的利益驱动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协商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协商制度的立法概况 | 第19-20页 |
一、协商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19页 |
二、协商制度在德国的立法体例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协商制度的具体规定 | 第20-25页 |
一、可协商的对象案件 | 第20-21页 |
二、协商适用时间 | 第21页 |
三、协商前提和协商程序的启动权 | 第21-22页 |
四、可协商的事项范围 | 第22页 |
五、协商的成立 | 第22-23页 |
六、确保协商过程透明化 | 第23页 |
七、协商失败的后果 | 第23-24页 |
八、协商的救济机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协商制度未尽的相关话题 | 第25-33页 |
第一节 协商制度对审判原则的冲击 | 第25-27页 |
一、公正审判原则 | 第25页 |
二、平等对待原则 | 第25-26页 |
三、听审原则 | 第26页 |
四、查明事实真相原则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协商制度对证据原则的冲击 | 第27-28页 |
一、疑罪从无原则 | 第27页 |
二、不自证己罪原则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协商实践中的相关争论 | 第28-31页 |
一、协商过程中的强迫 | 第28-29页 |
二、协商案件中的被害人的同意 | 第29-30页 |
三、完全排除被告人放弃上诉的行为——过于家长式的做法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德国协商制度的未来展望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协商制度的特色及与美国辩诉交易的比较 | 第33-37页 |
第一节 诉讼制度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协商主体 | 第35页 |
第四节 自白与有罪答辩 | 第35-36页 |
第五节 宽大量刑的幅度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协商制度与中国刑事司法 | 第37-44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司法的现状解读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协商制度与我国刑事政策 | 第39-41页 |
一、协商制度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契合 | 第39-40页 |
二、协商制度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完善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协商制度与刑事和解 | 第41-44页 |
一、协商制度与刑事和解的共识 | 第41页 |
二、协商制度与刑事和解的差异 | 第41-44页 |
第六章 协商性司法在我国的建构 | 第44-51页 |
第一节 协商性司法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 第44-46页 |
一、证据开示试点 | 第44页 |
二、简易程序 | 第44-45页 |
三、被告人认罪为前提的普通程序简化审 | 第45页 |
四、中国辩诉交易第一案 | 第45-46页 |
五、认罪轻案程序试点 | 第46页 |
第二节 协商性司法在我国的建构 | 第46-51页 |
一、协商性司法的理念 | 第47页 |
二、协商性司法的政策 | 第47页 |
三、协商性司法的制度 | 第47-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附录1:德国刑事案件数量(1963-2007) | 第52-53页 |
附录2:1991-2008 联邦法院案件数量的变化 | 第53-57页 |
附录3:联邦最高法院涉及协商的案件分类 | 第57-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缩略词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