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双向编组站阶段调整计划优化方法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2 双向编组站阶段作业计划编制理论分析 | 第22-34页 |
·编组站概述 | 第22-24页 |
·编组站的作用及任务 | 第22页 |
·编组站的基本作业 | 第22-23页 |
·编组站的分类 | 第23-24页 |
·双向编组站阶段作业计划编制内容和流程分析 | 第24-31页 |
·阶段作业计划编制内容分析 | 第24-25页 |
·双向编组站阶段作业计划的编制流程及方法分析 | 第25-29页 |
·编组站阶段计划的编制原则 | 第29-31页 |
·编制阶段计划的用途 | 第31页 |
·阶段作业计划图表的主要元素 | 第31-32页 |
·编组站阶段计划优化编制所面临的困难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双向编组站到发线运用计划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 | 第34-40页 |
·双向编组站到发线运用计划概述 | 第34-35页 |
·双向编组站到发线运用计划优化模型的构建 | 第35-38页 |
·优化模型的参数描述 | 第35-36页 |
·到发线运用计划优化模型 | 第36-38页 |
·双向编组站到发线运用计划优化模型求解思路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双向编组站调机运用计划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 | 第40-48页 |
·双向编组站调机运用计划概述 | 第40-41页 |
·调机运用计划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1-45页 |
·调机运用计划优化模型的参数描述 | 第41-42页 |
·调机运用计划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42-44页 |
·调机运用计划优化模型目标函数的提出 | 第44-45页 |
·调机运用计划优化模型的求解思路 | 第45-47页 |
·解体排序问题 | 第45-46页 |
·编组排序问题 | 第46页 |
·调机运用计划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双向编组站配流计划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 | 第48-62页 |
·双向编组站车流特点概述 | 第48-50页 |
·双向编组站折角车流问题 | 第50-53页 |
·双向编组站折角车流的产生 | 第50-51页 |
·折角车流对双向编组站的影响 | 第51-53页 |
·双向编组站折角车流的疏解 | 第53-55页 |
·双向编组站配流计划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55-59页 |
·双向编组站配流计划优化模型的参数描述 | 第55-57页 |
·双向编组站配流计划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57-59页 |
·双向编组站配流计划优化模型目标函数的提出 | 第59页 |
·双向编组站配流计划优化模型的求解思路 | 第59-61页 |
·配流问题的转化 | 第59-60页 |
·模型的求解思路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向塘西站阶段计划实证分析 | 第62-74页 |
·向塘西编组站概况 | 第62-65页 |
·向塘西编组站阶段计划编制 | 第65-72页 |
·阶段计划编制数据的收集 | 第65-67页 |
·向塘西站阶段计划的编制 | 第67-72页 |
·向塘西编组站阶段计划编制的指标评价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7 双向编组站阶段计划双层规划方法探讨 | 第74-80页 |
·双层规划模型概述 | 第74-75页 |
·双向编组站阶段计划双层规划模型的初步提出 | 第75-79页 |
·阶段计划双层规划思想的提出 | 第75-76页 |
·双向编组站阶段计划双层规划模型的初步建立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论文的研究总结 | 第80-81页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作者简历 | 第86-9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