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9-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11页 |
(一) 研究的难点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 历史研究法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第二部分 创造教育的基本理论探析 | 第12-16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一) 创造教育 | 第12-13页 |
(二) 创造力 | 第13页 |
(三) 创造性思维 | 第13页 |
二、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 | 第13-14页 |
三、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 | 第14-15页 |
四、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 | 第15页 |
五、创造教育与创造学 | 第15-16页 |
第三部分 我国研究型大学创造教育开展情况分析 | 第16-24页 |
一、创造教育的起源 | 第16-17页 |
二、创造教育在我国的演进 | 第17-18页 |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创造教育开展情况分析 | 第18-24页 |
(一) 研究型大学界定 | 第18-19页 |
(二) 研究型大学开展创造教育的优势 | 第19-20页 |
(三) 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创造教育的状况 | 第20-21页 |
(四) 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创造教育的意义 | 第21-24页 |
第四部分 我国研究型大学创造教育开展存在问题分析 | 第24-33页 |
一、教育观念滞后影响研究型大学创造教育的开展 | 第24-25页 |
(一) 狭隘的创造观 | 第24页 |
(二) 消极的传统文化 | 第24-25页 |
(三) 应试教育观普遍存在 | 第25页 |
二、封闭式的领导管理体制限制了研究型大学创造教育的开展 | 第25-27页 |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阻碍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创造教育的开展 | 第27-29页 |
四、评价方式不合理不利于我国研究型大学创造教育的开展 | 第29-31页 |
五、缺乏创造型的教师影响我国研究型大学创造教育的开展 | 第31-32页 |
六、缺乏开展创造教育的环境制约我国研究型大学创造教育的开展 | 第32-33页 |
(一) 创造意识的校园文化淡薄 | 第32页 |
(二) 办学理念滞后 | 第32-33页 |
(三) 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 第33页 |
第五部分 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创造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 第33-48页 |
一、改变传统思想,树立创造教育的观念 | 第33-35页 |
(一) 树立创造力的层次观念 | 第34页 |
(二) 树立宽环境、全思维、博知识的观念 | 第34页 |
(三)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 第34-35页 |
二、改革学校管理方法,为创造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 第35-36页 |
(一) 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 | 第35-36页 |
(二) 建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管理模式 | 第36页 |
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创造教育的开展指明方向 | 第36-37页 |
四、完善评价体系,致力培养拔尖创造人才 | 第37-39页 |
(一) 对学生创造品质的关注是现代评价的核心 | 第37-38页 |
(二) 建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以创造品质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 | 第38-39页 |
五、培养创造型教师,形成有能力推动创造教育开展的师资队伍 | 第39-41页 |
六、加强创造环境建设,为创造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 第41-44页 |
(一) 创造教育对校园文化的特殊要求 | 第41-44页 |
(二) 创造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 | 第44页 |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品质,是创造教育开展的内在要求 | 第44-48页 |
(一) 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 第45页 |
(二) 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 第45-46页 |
(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