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2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6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破冰途中元问题视域的敞开 | 第12-13页 |
(二) 哲学批判反思与思想政治教育前提研究的际遇 | 第13-14页 |
(三) 主体的思想存在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 | 第14-16页 |
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述评 | 第16-23页 |
(一) 西方哲学史对“先在结构”的相关阐述 | 第16页 |
(二) 哲学解释学对“先在结构”的理解启发 | 第16-18页 |
(三) 各学科领域对“先在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三、指导思想和思路方法 | 第23-25页 |
(一) 指导思想 | 第23-24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三) 理论方法 | 第24-25页 |
四、创新尝试和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基本规定性 | 第26-37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本质内涵 | 第26-29页 |
(一) “先在结构”的语源考究和词义解读 | 第26-27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本质阐释 | 第28-29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基本构成 | 第29-32页 |
(一) 本有的非物质要素群 | 第30页 |
(二) 先见视角的预存立场 | 第30-31页 |
(三) 目标规划的意愿图景 | 第31-32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主要特性 | 第32-37页 |
(一) 主客同构性 | 第32-33页 |
(二) 历史融通性 | 第33-34页 |
(三) 组织协调性 | 第34-35页 |
(四) 生成显现性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机制与功能 | 第37-53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形成机制 | 第37-42页 |
(一) 既得性文化积淀奠定先在结构的底色基调 | 第37-39页 |
(二) 熏陶性时代环境引导先在结构的发展方向 | 第39-41页 |
(三) 规范性教育制度约制先在结构的基本框架 | 第41-42页 |
(四) 建构性主体经验决定先在结构的水平样态 | 第42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显化机制 | 第42-48页 |
(一) 去蔽:将隐性意识外化为显性意识 | 第43-44页 |
(二) 升华:将自在存在生成为自为存在 | 第44-46页 |
(三) 整合:将内在要素组合成目标任务 | 第46-47页 |
(四) 表征:将思想结构表达为语言结构 | 第47-48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功能机制 | 第48-53页 |
(一) 意义诠释功能 | 第48-49页 |
(二) 价值前瞻功能 | 第49-50页 |
(三) 目标定位功能 | 第50-51页 |
(四) 资源统筹功能 | 第51页 |
(五) 效果预判功能 | 第51-53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现实境遇的深度审视 | 第53-71页 |
一、困境思考 | 第53-58页 |
(一) 工具理性高位与价值理性缺位引起结构失衡 | 第53-54页 |
(二) 脱离生活世界与忽视生命体验造成认同障碍 | 第54-57页 |
(三) 泛化交互主体与遮蔽交互对象导致前提缺失 | 第57-58页 |
二、场域思考 | 第58-61页 |
(一) 共在境遇: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在场域内共存 | 第58-59页 |
(二) 角色凸显:教师从各类的教育主体中脱颖而出 | 第59页 |
(三) 对象观照:交互主体的关系中不可遮盖的范畴 | 第59-60页 |
(四) 理解循环:教育场域内外的信息传递和交换 | 第60-61页 |
三、过程思考 | 第61-71页 |
(一) 前教育:教师入场前的教育准备的先结构 | 第62-64页 |
(二) 如何进场:教师主体先在结构的过程控制 | 第64-68页 |
(三) 自我反思:教育后的先在结构反馈与更新 | 第68-71页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优化策略与理想建构 | 第71-89页 |
一、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可能维度 | 第72-75页 |
(一) 内容维度 | 第72-73页 |
(二) 层次维度 | 第73-74页 |
(三) 批判维度 | 第74-75页 |
(四) 管理维度 | 第75页 |
二、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通达境界 | 第75-79页 |
(一) 本真之境 | 第75-77页 |
(二) 至善之境 | 第77-78页 |
(三) 谐美之境 | 第78-79页 |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策略原则 | 第79-84页 |
(一) 以人为本,关切需要 | 第79-81页 |
(二) 情理并重,互契共鸣 | 第81-83页 |
(三) 相宜相长,可调可控 | 第83页 |
(四) 面向生活,旨归实践 | 第83-84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理想建构的路径 | 第84-89页 |
(一) 增进关系方式匹配的结构建构 | 第84-85页 |
(二) 强化运行机制调适的系统建构 | 第85-86页 |
(三) 完善整体队伍素质的主体建构 | 第86页 |
(四) 建立有效监测体系的制度建构 | 第86-87页 |
(五) 营造良好外围气氛的环境建构 | 第87-89页 |
结语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后记 | 第96-9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