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2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主题 | 第14-15页 |
(一) 志愿精神的本体理论诠释 | 第14页 |
(二) 志愿精神的历史回溯 | 第14-15页 |
(三) 志愿精神的价值诉求 | 第15页 |
(四) 志愿精神的实践机制 | 第15页 |
四、研究现状 | 第15-26页 |
(一) 志愿精神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二) 志愿精神的界定 | 第19-21页 |
(三) 志愿精神理论基础的研究 | 第21-23页 |
(四) 志愿精神实践途径的研究 | 第23-24页 |
(五) 现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 第24-2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6页 |
六、基本框架说明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志愿精神的本体解读 | 第28-55页 |
一、志愿精神的涵义 | 第28-36页 |
(一) 志愿(Voluntary) | 第28-29页 |
(二) 志愿者(Volunteer) | 第29-31页 |
(三)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 | 第31-33页 |
(四) 志愿精神(Volunteerism) | 第33-36页 |
二、志愿精神的内容 | 第36-47页 |
(一) 本质:一种可分享的参与式的精神形式 | 第36-39页 |
(二) 核心:“互助互爱”的生命伦理意识与人道主义信仰 | 第39-41页 |
(三) 前提:自由与自治的个体态度 | 第41-44页 |
(四) 基础:给予性与创造性生活的自为机制 | 第44-46页 |
(五) 结果:一种可能的幸福生活与价值人生 | 第46-47页 |
三、志愿精神的表征 | 第47-55页 |
(一) 道德性:生命个体内在生发和主体自愿践行的道德自觉 | 第47-49页 |
(二) 实践性:道德体验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 | 第49-51页 |
(三) 价值性:内在地包含了利他性道德实践的价值关怀 | 第51-53页 |
(四) 发展性:自始至终呈现出动态而非静止的向上状态 | 第53-55页 |
第二章 志愿精神的历史溯源 | 第55-71页 |
一、西方志愿精神的历史溯源 | 第55-59页 |
(一) 基督教的慈善精神 | 第56-58页 |
(二) 欧美民间的慈爱互助精神 | 第58-59页 |
二、中国志愿精神的历史溯源 | 第59-67页 |
(一) 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 第59-64页 |
(二) 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价值取向 | 第64-66页 |
(三) 道家的“共利共给”的价值取向 | 第66-67页 |
三、中西传统志愿精神之比较 | 第67-71页 |
(一) 中西传统志愿精神的相似之处 | 第67-68页 |
(二) 中西传统志愿精神的相异之处 | 第68-71页 |
第三章 志愿精神的价值诉求 | 第71-88页 |
一、德性生活的基础 | 第71-76页 |
(一) 德性生活——人类独有的存在方式 | 第71-74页 |
(二) 德性生活视野中的志愿精神 | 第74-76页 |
二、公民社会的保障 | 第76-79页 |
(一) 公民社会——社会发展的必然形态 | 第76-77页 |
(二) 公民社会视野中的志愿精神 | 第77-79页 |
三、幸福人生的期盼 | 第79-83页 |
(一) 幸福人生——人类亘古不变的渴求 | 第79-81页 |
(二) 幸福人生视野中的志愿精神 | 第81-83页 |
四、个人价值的实现 | 第83-88页 |
(一) 个人价值——主体存在的意义 | 第83-85页 |
(二) 个人价值视野中的志愿精神 | 第85-88页 |
第四章 志愿精神的时代境遇 | 第88-111页 |
一、中国志愿精神发兴的时代背景 | 第88-94页 |
(一) 道义传统与中国“道义”精神的孕育 | 第88-90页 |
(二) 现代化与中国志愿精神的兴起 | 第90-94页 |
二、当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实践状况 | 第94-107页 |
(一) 社区、校园、农村三大实践场 | 第95-99页 |
(二) 多样化的志愿精神实践载体 | 第99-101页 |
(三) 成就与问题并存:志愿精神的实践过程反思 | 第101-107页 |
三、中国志愿精神发展的总体趋向 | 第107-111页 |
(一) 民间化:超越“单位社会”而成为公民自治的精神 | 第107-108页 |
(二) 国际化:超越“区域主义”而成为世界共享的精神 | 第108-109页 |
(三) 生活化:超越“宗教慈善”而成为普世关怀的精神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志愿精神的实践机制 | 第111-133页 |
一、实践目的——回归本意生活 | 第111-116页 |
(一) 道德的维度 | 第111-113页 |
(二) 生活的维度 | 第113-114页 |
(三) 行动的维度 | 第114-116页 |
二、实践基础——文化观照与本土培育 | 第116-121页 |
(一) 文化观照 | 第116-118页 |
(二) 他山之石 | 第118-119页 |
(三) 本土培育 | 第119-121页 |
三、实践原则——德性、自由与幸福 | 第121-126页 |
(一) 德性原则 | 第122-123页 |
(二) 自由原则 | 第123-124页 |
(三) 幸福原则 | 第124-126页 |
四、实践策略——资源多元化整合 | 第126-133页 |
(一) 资源多元化整合的思路 | 第126-128页 |
(二) 资源多元化整合的平台及其策略 | 第128-133页 |
结语 | 第133-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