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员工职业耗竭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W集团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一、职业耗竭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15-1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四、关键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32页 |
第一节 职业耗竭的概念与测量 | 第19-22页 |
一、职业耗竭的概念 | 第19-21页 |
二、职业耗竭的测量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职业耗竭的相关研究 | 第22-30页 |
一、职业耗竭的理论模型研究 | 第22-24页 |
二、职业耗竭的干预研究 | 第24-26页 |
三、职业耗竭的社会支持研究 | 第26-28页 |
四、中国的职业耗竭研究状况 | 第28-3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职业耗竭的表现 | 第32-45页 |
第一节 职业耗竭的表现 | 第32-38页 |
一、员工情感耗竭分析 | 第32-34页 |
二、员工人格解体分析 | 第34-36页 |
三、员工个人成就感分析 | 第36-38页 |
四、员工职业耗竭的总体状况 | 第38页 |
第二节 职业耗竭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 第38-44页 |
一、员工人口结构情况 | 第39-40页 |
二、人口特征与职业耗竭的关系 | 第40-4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职业耗竭的社会及个体因素分析 | 第45-75页 |
第一节 职业耗竭的社会环境因素 | 第45-57页 |
一、理性化和祛魅与职业劳动的异化 | 第45-51页 |
二、社会流动与职业耗竭 | 第51-54页 |
三、社会职业声望评价与职业耗竭 | 第54-57页 |
第二节 职业耗竭的社会组织因素 | 第57-66页 |
一、社会组织的分化与职业耗竭 | 第57-60页 |
二、国企科层组织结构的演进与发展—W企业为例 | 第60-63页 |
三、国企科层化程度与职业耗竭 | 第63-66页 |
第三节 职业耗竭的个体因素 | 第66-73页 |
一、个人组织融合与职业耗竭 | 第66-68页 |
二、个体社会资本与职业耗竭 | 第68-71页 |
三、个体社会生活方式与职业耗竭 | 第71-7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职业耗竭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 第75-97页 |
第一节 正式社会支持与职业耗竭的关系 | 第75-82页 |
一、组织支持 | 第75-80页 |
二、上级领导的支持 | 第80-82页 |
第二节 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与职业耗竭关系 | 第82-92页 |
一、家庭社会支持与职业耗竭 | 第83-87页 |
二、同事支持与职业耗竭 | 第87-92页 |
第三节 基于社会支持的职业耗竭的预防与干预 | 第92-96页 |
一、扩大社会支持来源 | 第92-93页 |
二、组织层面 | 第93-94页 |
三、家庭—工作关系层面 | 第94-9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语与讨论 | 第97-98页 |
附录 | 第98-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后记 | 第108-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