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Abbreviation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病原学 | 第12页 |
·流行病学及危害 | 第12-14页 |
·疫苗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灭活疫苗 | 第14页 |
·亚单位疫苗 | 第14-18页 |
·活疫苗 | 第18-22页 |
·基于全基因组方法筛选疫苗候选体的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体内表达技术(In vivo expression technology,IVET) | 第22-23页 |
·信号标签诱变(Signature tagged mutagenesis,STM) | 第23-25页 |
·SCOTS技术(Selective capture of transcribed sequences) | 第25页 |
·DNA微阵列技术(DNA microarrays) | 第25-28页 |
·蛋白质组学技术与疫苗的开发 | 第28-29页 |
第2章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泌蛋白和外膜蛋白免疫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9-43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29-33页 |
·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29页 |
·分泌蛋白的制备 | 第29页 |
·外膜蛋白的制备 | 第29页 |
·蛋白定量 | 第29-30页 |
·康复血清的制备 | 第30页 |
·双向电泳 | 第30-32页 |
·Western blot | 第32页 |
·染色 | 第32-33页 |
·图像扫描及分析 | 第33页 |
·生物信息学检索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免疫原性蛋白的鉴定 | 第33-34页 |
·鉴定的免疫原性蛋白的性质 | 第34-43页 |
第3章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 第43-75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质粒、菌株与培养条件 | 第43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3页 |
·主要试剂与工具酶 | 第43-44页 |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44页 |
·主要生化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 第44页 |
·其它试剂 | 第44页 |
·ELISA相关溶液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50页 |
·三种新型免疫原性蛋白基因在不同血清型菌株中的检测及克隆 | 第44-45页 |
·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45页 |
·SDS-PAGE电泳分析及western blot检测 | 第45-47页 |
·疫苗制备 | 第47-48页 |
·疫苗安全性实验 | 第48页 |
·免疫及攻毒 | 第48-49页 |
·亚单位疫苗各抗原组分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检测 | 第49-50页 |
·结果 | 第50-69页 |
·ompD、lppB、fepA基因在不同血清型菌株中的检测 | 第50页 |
·rOmpD、rLppB、rFepA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 第50-51页 |
·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OmpD、LppB、FepA亚细胞定位 | 第52页 |
·rOmpD、rLppB、rFepA蛋白免疫原性评价 | 第52-54页 |
·疫苗对小鼠的安全性评价 | 第54页 |
·疫苗免疫小鼠各抗原成份抗体水平的测定 | 第54-59页 |
·免疫后小鼠体重变化 | 第59-60页 |
·IgG1和IgG2a的测定 | 第60-61页 |
·小鼠攻毒实验 | 第61-69页 |
·讨论 | 第69-75页 |
·目的基因的选择、克隆、表达与纯化 | 第69页 |
·目的蛋白的免疫原性评价 | 第69-70页 |
·亚单位疫苗的设计及制备 | 第70-71页 |
·亚单位疫苗对小鼠的保护 | 第71-72页 |
·亚单位疫苗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 第72-74页 |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74-75页 |
第4章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录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