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P语音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VOIP网络 | 第12-23页 |
·IP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 第12-14页 |
·VOIP网络结构 | 第14-16页 |
·VOIP协议结构 | 第16-20页 |
·VOIP应用协议 | 第20-23页 |
·VoIP语音质量评价意义与目标 | 第23-24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24-26页 |
·本文的组织 | 第26-27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 | 第27-50页 |
·VOIP环境中影响语音质量的因素 | 第27-40页 |
·VOIP网络语音编码技术 | 第27-32页 |
·丢包隐藏算法 | 第32-33页 |
·网络丢包 | 第33-36页 |
·延时与抖动 | 第36-40页 |
·其他网络因素 | 第40页 |
·网络语音质量的主观评价方法 | 第40-43页 |
·ACR方法 | 第41页 |
·DCR方法 | 第41-42页 |
·其它主观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网络语音质量的客观评价方法 | 第43-49页 |
·PESQ | 第43-45页 |
·E模型 | 第45-48页 |
·其它客观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E-MODEL的扩展模型 | 第50-94页 |
·引言 | 第50页 |
·VOIP实验环境 | 第50-56页 |
·传统VOIP实验平台 | 第50-51页 |
·VOIP实验平台结构 | 第51-54页 |
·时钟同步 | 第54-56页 |
·基于抖动标准差的新模型设计 | 第56-76页 |
·设计目标 | 第56页 |
·E模型及其简化 | 第56-66页 |
·新模型描述 | 第66-67页 |
·数据实验 | 第67-73页 |
·模型验证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失效的Hurst系数方法 | 第76-84页 |
·实验设计 | 第76-80页 |
·结果分析 | 第80-84页 |
·语种影响因子 | 第84-92页 |
·实验设计 | 第84-85页 |
·语种影响因子IL | 第85-90页 |
·实验结论 | 第90-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4章 新型神经网络语音评价模型 | 第94-112页 |
·引言 | 第94页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94-100页 |
·神经网络分类 | 第94-96页 |
·BP网络 | 第96-98页 |
·评价语音质量的神经网络模型 | 第98-100页 |
·前人工作的不足 | 第100页 |
·新型神经网络模型 | 第100-111页 |
·模拟系统结构 | 第100-101页 |
·神经网络模型 | 第101-103页 |
·数据采集 | 第103-104页 |
·结果分析 | 第104-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5章 基于多元回归算法的语音评价模型 | 第112-132页 |
·引言 | 第112页 |
·技术背景 | 第112-116页 |
·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12-114页 |
·回归模型考虑的影响因素 | 第114-116页 |
·评价语音的回归模型 | 第116-131页 |
·模拟系统结构 | 第116-117页 |
·实验数据采集 | 第117-118页 |
·线性回归模型 | 第118-120页 |
·多项式回归模型 | 第120-124页 |
·带交叉项的回归模型 | 第124-127页 |
·增长曲线回归模型 | 第127-128页 |
·不同缓冲区大小下的回归模型 | 第128-131页 |
·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总结 | 第132-13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图目录 | 第145-147页 |
术语表 | 第147-149页 |
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第149-150页 |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