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福州旗山典型森林群落保健功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8页
    1.1 引言第21-23页
        1.1.1 研究背景第21-22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36页
        1.2.1 森林小气候及生态效益评价第23-25页
        1.2.2 有机挥发物第25-29页
        1.2.3 大气颗粒物第29-31页
        1.2.4 植物固碳释氧功能第31-32页
        1.2.5 动物行为学在城市森林研究中的应用第32-36页
    1.3 研究内容第36-3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36页
        1.3.2 研究创新点第36-37页
    1.4 技术路线第37-38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第38-4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38-39页
    2.2 研究方法第39-47页
        2.2.1 试验点选取和基本情况第39-42页
        2.2.2 观测时间的选择第42-43页
        2.2.3 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第43-45页
        2.2.4 动物测试方法第45-46页
        2.2.5 生态保健因子的评价方法第46-47页
    2.3 数据处理第47-48页
第三章 森林中小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变化特征第48-66页
    3.1 小气候变化特征第48-56页
        3.1.1 小气候年总体特征第48-49页
        3.1.2 小气候的季节变化特征第49-51页
        3.1.3 小气候的日变化特征第51-56页
    3.2 人体舒适度的变化特征第56-59页
        3.2.1 人体舒适度的全年总体特征第56页
        3.2.2 人体舒适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第56-57页
        3.2.3 人体舒适度的日变化特征第57-59页
    3.3 生态效应评价及应用第59-64页
        3.3.1 福州市“热岛”强度变化第59-60页
        3.3.2 降温增湿效应第60-63页
        3.3.3 提高人体舒适度效应第63-64页
    3.4 小结第64-66页
第四章 森林中空气颗粒物变化特征第66-83页
    4.1 福州市大气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第66-68页
        4.1.1 福州市空气质量现状第66页
        4.1.2 福州市空气颗粒物质量评价第66-68页
    4.2 两种森林群落内空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第68-77页
        4.2.1 两种森林群落内空气颗粒物的年均值浓度比较第68-69页
        4.2.2 两种森林群落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第69-71页
        4.2.3 两种森林群落空气颗粒物的日变化第71-76页
        4.2.4 不同粒径之间的相关关系第76-77页
    4.3 气象因素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第77-79页
    4.4 两种森林群落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效应分析(夏季)第79-81页
        4.4.1 不同环境各各粒径颗粒物日均值比较第79-80页
        4.4.2 不同环境下各粒径颗粒物日变化比较第80-81页
    4.5 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森林中空气富氧度的变化特征第83-90页
    5.1 两种森林群落内空气含氧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第83-85页
        5.1.1 空气含氧量的季节变化第83-84页
        5.1.2 不同季节空气含氧量的日变化第84-85页
    5.2 影响空气含氧量的气象因子分析第85-87页
    5.3 森林群落的释氧功能评价第87-88页
    5.4 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森林中大气VOCS变化特征第90-121页
    6.1 两种森林群落中有机挥发物成分的总体特征第90-91页
        6.1.1 常绿阔叶混交林内挥发物总体特征第90-91页
        6.1.2 柳杉林内挥发物总体特征第91页
    6.2 两种森林群落有机挥发物的季节变化规律第91-98页
        6.2.1 总有机挥发物(TVOC)浓度和数量的季节变化第91-94页
        6.2.2 各类挥发物浓度和数量的季节变化第94-98页
    6.3 两种森林群落有机挥发物的日变化规律第98-111页
        6.3.1 总有机挥发物浓度和数目的日变化规律第98-101页
        6.3.2 各类挥发物浓度和数目的日变化规律第101-111页
    6.4 两种森林群落对人体有益挥发物的变化规律第111-114页
        6.4.1 有益挥发物的概述第111-112页
        6.4.2 有益挥发物的变化规律第112-114页
    6.5 森林群落与城市广场有机挥发物的比较分析第114-119页
        6.5.1 有机挥发物总体特征比较第114-116页
        6.5.2 各类挥发物的浓度日变化比较第116-119页
    6.6 小结第119-121页
第七章 两种森林群落内空气环境监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第121-133页
    7.1 TSP与其他森林环境监测因子关系的通径分析第121-124页
        7.1.1 因变量TSP的正态性检验第121-122页
        7.1.2 逐步回归方程的建立第122页
        7.1.3 通径分析第122-124页
    7.2 PM10与其他森林环境监测因子关系的通径分析第124-126页
        7.2.1 因变量PM10的正态性检验第124页
        7.2.2 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的建立第124-125页
        7.2.3 通径分析第125-126页
    7.3 PM2.5与其他森林环境监测因子关系的通径分析第126-127页
        7.3.1 因变量PM2.5的正态性检验第126页
        7.3.2 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的建立第126-127页
        7.3.3 通径分析第127页
    7.4 空气富氧度与其他森林环境监测因子关系的通径分析第127-129页
        7.4.1 因变量空气富氧度的正态性检验第127-128页
        7.4.2 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的建立第128页
        7.4.3 通径分析第128-129页
    7.5 TVOCs浓度与其他森林环境监测因子关系的通径分析第129-130页
        7.5.1 因变量TVOC浓度的正态性检验第129页
        7.5.2 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的建立第129-130页
        7.5.3 通径分析第130页
    7.6 小结第130-133页
第八章 基于动物旷场试验的森林环境保健功能研究第133-146页
    8.1 室内外环境因子的差异性分析第134-136页
        8.1.1 环境小气候因子比较第134-135页
        8.1.2 空气含氧量的比较第135页
        8.1.3 空气悬浮颗粒物的比较第135-136页
    8.2 自发行为指标的差异性分析第136-143页
        8.2.1 运动总路程第136-137页
        8.2.2 中央格运动路程第137-138页
        8.2.3 中央格穿越次数第138页
        8.2.4 边角活动时间第138-139页
        8.2.5 站立次数第139-140页
        8.2.6 体质量变化第140-141页
        8.2.7 粪便粒数第141-142页
        8.2.8 典型轨迹图第142-143页
    8.3 小结第143-146页
第九章 森林内空气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第146-154页
    9.1 综合保健评价指标的构建第147-148页
        9.1.1 数据标准化及权重确定第147-148页
        9.1.2 森林环境保健综合评价指数建立及评价标准第148页
    9.2 综合保健指数的变化规律第148-151页
        9.2.1 综合保健指数的季节变化第148-149页
        9.2.2 综合保健指数的日变化第149-151页
    9.3 保健功能应用与开发第151-152页
    9.4 小结第152-154页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第154-162页
    10.1 结论第154-159页
        10.1.1 环境监测因子的变化特征第154-156页
        10.1.2 生态效应的对照分析与评价第156-157页
        10.1.3 森林群落环境监测指标的相关关系第157-158页
        10.1.4 森林环境保健功能的动物测试第158-159页
        10.1.5 典型森林群落的综合保健功能评价第159页
    10.2 讨论第159-160页
    10.3 展望与建议第160-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1页
附录第171-210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210-212页
致谢第212-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渣油加氢催化剂研制及加氢产品结构参数测定
下一篇:杂种落叶松组培不定根诱导及生根相关AP2-like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