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6页 |
1.1 渣油加氢处理工艺 | 第15-22页 |
1.1.1 固定床催化加氢技术 | 第16-19页 |
1.1.2 移动床加氢技术 | 第19页 |
1.1.3 沸腾床加氢技术 | 第19-20页 |
1.1.4 悬浮床渣油催化加氢技术 | 第20-22页 |
1.2 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研究 | 第22-30页 |
1.2.1 渣油加氢催化剂的种类及特点 | 第22-24页 |
1.2.2 渣油加氢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27页 |
1.2.3 加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1.3 加氢催化剂活性相的结构模型 | 第30-36页 |
1.3.1 Co-Mo-S相模型 | 第31-32页 |
1.3.2 Rim-edge模型 | 第32-33页 |
1.3.3 加氢脱硫活性相研究新进展 | 第33-36页 |
1.4 核磁共振分析技术测定油品中的碳、氢含量 | 第36-44页 |
1.4.1 重油的结构参数分析 | 第37-40页 |
1.4.2 重油的烃组成定量分析 | 第40-44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56-62页 |
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6-57页 |
2.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57-59页 |
2.2.1 反应装置与操作要点 | 第57-58页 |
2.2.2 产物分析 | 第58-59页 |
2.3 催化剂表征 | 第59-62页 |
第三章 拟薄水铝石的制备方法研究 | 第62-93页 |
3.1 引言 | 第62-65页 |
3.2 拟薄水铝石的合成方法 | 第65-80页 |
3.2.1 碳化法连续装置制备拟薄水铝石 | 第65-70页 |
3.2.2 硫酸铝法连续装置制备拟薄水铝石 | 第70-75页 |
3.2.3 两种合成方法制备的拟薄水铝石的性质比较 | 第75-80页 |
3.3 添加高分子方法制备无定型氢氧化铝和氧化铝 | 第80-82页 |
3.4 高岭土的改性 | 第82-91页 |
3.4.1 高温焙烧高岭土 | 第82-85页 |
3.4.2 酸改性高岭土 | 第85-87页 |
3.4.3 含硅氧化铝的制备 | 第87-91页 |
3.5 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
第四章 载体改性及助剂对渣油加氢催化剂的影响 | 第93-125页 |
4.1 引言 | 第93-95页 |
4.2 载体焙烧温度及表面改性的影响 | 第95-102页 |
4.2.1 焙烧温度对载体及催化剂的影响 | 第95-96页 |
4.2.2 载体表面改性的影响 | 第96-102页 |
4.3 Ti在HDS催化剂中的应用 | 第102-109页 |
4.3.1 TiO_2-Al_2O_3复合载体的合成 | 第102-103页 |
4.3.2 孔结构分析 | 第103页 |
4.3.3 XRD分析 | 第103-104页 |
4.3.4 红外酸性质分析 | 第104页 |
4.3.5 H_2-TPR分析 | 第104-106页 |
4.3.6 激光拉曼光谱表征 | 第106-108页 |
4.3.7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108-109页 |
4.4 不同类型浸渍液对催化剂活性影响 | 第109-116页 |
4.5 助剂硼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4.6 含硼催化剂的工业放大实验 | 第119-122页 |
4.6.1 微反加氢评价 | 第119-121页 |
4.6.2 200mL小型固定床评价 | 第121-122页 |
4.7 小结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渣油加氢前后分子精细结构的变化研究 | 第125-154页 |
5.1 引言 | 第125-12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6-129页 |
5.2.1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 第126-127页 |
5.2.2 样品采集 | 第127页 |
5.2.3 沥青质的制备 | 第127-128页 |
5.2.4 分析方法 | 第128页 |
5.2.5 NMR测试过程 | 第128-12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51页 |
5.3.1 NMR方法的建立 | 第129-137页 |
5.3.2 核磁共振法在渣油固定床加氢处理前后样品结构参数测定中的应用 | 第137-151页 |
5.4 小结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4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54-157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