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流变学论文--非牛顿流体论文

剪切增稠液的非牛顿流变行为及其微观机理的数值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8-44页
    1.1 剪切增稠液的研究现状第18-26页
        1.1.1 剪切增稠现象第18-20页
        1.1.2 剪切增稠性能的影响因素第20-26页
    1.2 剪切增稠液的性能表征第26-31页
        1.2.1 稳态剪切第27-28页
        1.2.2 振荡剪切第28-29页
        1.2.3 动态冲击第29-31页
        1.2.4 其它手段第31页
    1.3 剪切增稠机理第31-38页
        1.3.1 有序-无序转变机制第32页
        1.3.2 水合粒子簇理论第32-34页
        1.3.3 堵塞理论与相变化第34页
        1.3.4 摩擦接触模型第34-38页
    1.4 剪切增稠材料的应用第38-40页
        1.4.1 纤维复合材料第38-39页
        1.4.2 阻尼器第39-40页
        1.4.3 其他应用第40页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第40-44页
第2章 连续剪切增稠中的微观结构演化与性能表征第44-62页
    2.1 引言第44页
    2.2 随机旋转动力学(SRD) —分子动力学(MD)混合模型第44-49页
        2.2.1 分子动力学(MD)介绍第45-46页
        2.2.2 随机旋转动力学介绍第46-47页
        2.2.3 随机旋转动力学与分子动力学的耦合第47-49页
    2.3 Muller-Plathe (MP)反扰动方法第49-50页
    2.4 计算模型的细节第50-55页
        2.4.1 周期性边界条件第50-51页
        2.4.2 正则系综与温度控制第51-53页
        2.4.3 计算软件及可视化软件第53-54页
        2.4.4 随机旋转动力学—分子动力学混合模型介绍第54-55页
    2.5 计算结果与机理讨论第55-60页
        2.5.1 悬浮液中典型的连续剪切增稠行为第55-56页
        2.5.2 微观结构对连续剪切增稠的贡献第56-58页
        2.5.3 分散相颗粒直径的影响第58-59页
        2.5.4 分散相颗粒体积分数的影响第59-60页
    2.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3章 非连续剪切增稠中的摩擦力贡献与微观结构演化第62-84页
    3.1 引言第62页
    3.2 胡克核壳接触理论修正的DPD模型第62-66页
        3.2.1 耗散粒子动力学(DPD)的介绍第62-64页
        3.2.2 修正耗散粒子动力学模型介绍第64-65页
        3.2.3 Velocity-Verlet算法的修正第65-66页
    3.3 修正耗散粒子动力学介观模型的细节第66-70页
        3.3.1 Lees-Edwards边界条件第66-68页
        3.3.2 模拟体系参数的设定第68-69页
        3.3.3 剪切变形的施加第69-70页
    3.4 修正耗散粒子动力学模型的剪切测试结果第70-78页
        3.4.1 稳态剪切下的经典非连续剪切增稠现象第70-73页
        3.4.2 悬浮液的动态力学分析第73-75页
        3.4.3 非连续剪切增稠中的有效体积分数第75-78页
    3.5 悬浮液中非连续剪切增稠行为的影响因素第78-82页
        3.5.1 分散相颗粒体积分数第78-79页
        3.5.2 分散相颗粒尺寸第79-81页
        3.5.3 分散相粒表面粗糙度第81-82页
    3.6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4章 聚苯乙烯-丙烯酸-乙二醇体系剪切增稠液的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研究.第84-100页
    4.1 引言第84页
    4.2 基于分散相颗粒内部成分的多颗粒模型第84-88页
        4.2.1 分散相颗粒的胶体性质的介绍第85页
        4.2.2 分散相颗粒的高聚物性质的介绍第85-86页
        4.2.3 基于耗散粒子动力学的多颗粒模型的介绍第86-88页
    4.3 基于耗散粒子动力学的多颗粒组合模型介观模型的细节第88-92页
        4.3.1 Velocity-Verlet积分算法的修正第88页
        4.3.2 组成剪切增稠液的各成分的耗散粒子动力学参数确定第88-90页
        4.3.3 模拟体系参数的具体设置第90-92页
    4.4 聚苯乙烯-丙烯酸-乙二醇体系剪切增稠液的实验结果与模拟讨论第92-98页
        4.4.1 聚苯乙烯-丙烯酸-乙二醇体系剪切增稠液的制备第92-93页
        4.4.2 实验结果讨论第93-94页
        4.4.3 微观结构与机理说明第94-98页
    4.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5章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添加剂对剪切增稠性能的影响研究第100-120页
    5.1 引言第100页
    5.2 实验部分第100-103页
        5.2.1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介绍第100-102页
        5.2.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剪切增稠液的材料准备第102-103页
    5.3 模拟部分第103-106页
        5.3.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粗粒化处第103-104页
        5.3.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耗散粒子动力学参数确定第104-105页
        5.3.3 剪切增稠液-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介观尺度建模第105-106页
    5.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剪切增稠液的影响结果的讨论第106-117页
        5.4.1 OP-10对剪切增稠液的影响第106-108页
        5.4.2 TX100对剪切增稠液的影响第108-110页
        5.4.3 Span20对剪切增稠液的影响第110-112页
        5.4.4 Tween20对剪切增稠液的影响第112-114页
        5.4.5 聚乙二醇系列对剪切增稠液的影响第114-116页
        5.4.6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剪切增稠液作用的总结第116-117页
    5.5 本章小结第117-120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20-126页
    6.1 工作总结第120-123页
    6.2 未来展望第123-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50页
致谢第150-15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简并光学谐振腔的实验研究以及应用
下一篇:Some Results on Distance-regular Grap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