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67页 |
1.1 碳材料简介 | 第12-13页 |
1.2 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碳纳米管的研究历程 | 第13-14页 |
1.2.2 碳纳米管的结构类型 | 第14-15页 |
1.2.3 碳纳米管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4 碳纳米管的现有制备方法及局限 | 第16-18页 |
1.2.5 模板法制备碳纳米管策略的提出 | 第18-19页 |
1.3 碳纳米管片段分子的研究过程 | 第19-52页 |
1.3.1 扶手椅型碳纳米管片段分子 | 第20-41页 |
1.3.2 螺旋型碳纳米管片段分子 | 第41-45页 |
1.3.3 锯齿型碳纳米管片段分子 | 第45-48页 |
1.3.4 封端碳纳米管片段分子 | 第48页 |
1.3.5 分支型碳纳米管片段分子 | 第48-49页 |
1.3.6 掺有杂原子型碳纳米管片段分子 | 第49-50页 |
1.3.7 基于片段分子的模板法增长碳纳米管 | 第50-52页 |
1.4 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7页 |
第2章 八甲氧基[8]环对苯撑的合成及光致电子转移性质的研究 | 第67-86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67-6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68-7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79页 |
2.4 实验部分 | 第79-82页 |
2.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79-80页 |
2.4.2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80页 |
2.4.3 荧光猝灭实验方法 | 第80页 |
2.4.4 理论计算 | 第80页 |
2.4.5 化合物合成及表征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第3章 基于菲单元碳纳米环的合成及其尺寸效应研究 | 第86-101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86-8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87-9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4页 |
3.4 实验部分 | 第94-97页 |
3.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94-95页 |
3.4.2 Job's曲线拟合 | 第95页 |
3.4.3 紫外滴定实验 | 第95页 |
3.4.4 化合物合成与表征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第4章 内嵌菲单元的三维共轭冠状大环分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101-113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101-10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7页 |
4.4 实验部分 | 第107-110页 |
4.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107-108页 |
4.4.2 荧光猝灭实验方法 | 第108页 |
4.4.3 Job's曲线拟合 | 第108页 |
4.4.4 化合物合成及表征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第5章 基于封端锯齿型碳纳米管片段分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113-134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113-11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4页 |
5.4 实验部分 | 第124-130页 |
5.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124页 |
5.4.2 理论计算 | 第124-126页 |
5.4.3 荧光猝灭实验方法 | 第126页 |
5.4.4 紫外滴定实验方法 | 第126页 |
5.4.5 Job's曲线拟合 | 第126页 |
5.4.6 化合物合成及表征 | 第126-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附录A 理论计算数据 | 第136-165页 |
附录B 部分化合物图谱 | 第165-183页 |
致谢 | 第183-18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