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光网络安全隐患概述 | 第13-17页 |
1.2.1 非法窃听 | 第14-16页 |
1.2.2 蓄意破坏 | 第16-17页 |
1.3 光网络物理层的安全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7-32页 |
1.3.1 全光加密 | 第18-21页 |
1.3.2 全光隐写技术 | 第21-23页 |
1.3.3 激光混沌加密 | 第23-29页 |
1.3.4 密钥分发技术 | 第29-32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1页 |
第二章 基于ASE噪声的波长编码相位调制全光隐写方法 | 第41-69页 |
2.1 ASE载波的相位调制、解调原理 | 第42-49页 |
2.1.1 ASE噪声的相干长度 | 第42-43页 |
2.1.2 ASE载波的相位调制原理 | 第43-45页 |
2.1.3 ASE相位调制信号的零差平衡检测原理 | 第45-46页 |
2.1.4 ASE相位调制信号的相位分集检测原理 | 第46-49页 |
2.2 基于ASE载波的多比特波长编码相位调制全光隐写系统 | 第49-51页 |
2.2.1 多比特波长编码相位调制隐藏通信的原理 | 第49-50页 |
2.2.2 二比特波长编码相位调制隐藏通信的具体实现方式 | 第50-51页 |
2.3 基于ASE载波的全光隐藏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第51-56页 |
2.3.1 基于ASE载波的短距离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第52-54页 |
2.3.2 基于ASE载波的长距离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第54-55页 |
2.3.3 多比特波长编码相位调制隐藏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第55-56页 |
2.4 多比特波长编码相位调制全光隐写系统仿真结果 | 第56-59页 |
2.5 基于ASE载波的全光隐写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第59-65页 |
2.5.1 互补编码强度调制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第59-61页 |
2.5.2 多比特波长编码相位调制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第61-65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第三章 基于光电反馈相位混沌模型的保密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增强方法 | 第69-95页 |
3.1 基于IKEDA方程的光电反馈混沌模型 | 第70-76页 |
3.1.1 基于Ikeda方程的延时非线性动态系统 | 第70-72页 |
3.1.2 传统的光电反馈相位混沌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72-74页 |
3.1.3 模型分析 | 第74-76页 |
3.2 基于双延迟干涉支路非线性耦合的光电反馈相位混沌模型 | 第76-78页 |
3.3 系统数值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8-85页 |
3.3.1 模型动态特性和混沌信号复杂度分析 | 第78-80页 |
3.3.2 模型安全性分析 | 第80-85页 |
3.4 模型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 第85-92页 |
3.4.1 基于双延迟干涉支路非线性耦合的相位混沌模型的保密通信系统. | 第85-88页 |
3.4.2 收发端系统参量的失配对混沌同步的影响 | 第88-89页 |
3.4.3 收发端系统参量的失配对解调性能的影响 | 第89-91页 |
3.4.4 密钥空间的扩展 | 第91-9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第四章 一种针对DP-QPSK信号的光电反馈相位混沌加密方法 | 第95-115页 |
4.1 DP-QPSK调制/相干检测系统简介 | 第96-100页 |
4.1.1 DP-QPSK信号的调制系统 | 第96-98页 |
4.1.2 DP-QPSK信号的相干检测解调 | 第98-100页 |
4.2 DP-QPSK信号的混沌相位加密方法及仿真结果 | 第100-107页 |
4.2.1 DP-QPSK信号的混沌相位加密方法原理及数学模型 | 第100-102页 |
4.2.2 混沌加密系统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7页 |
4.3 对应的混沌相位解密方法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7-112页 |
4.3.1 解密系统结构及数学模型 | 第107-109页 |
4.3.2 混沌同步与接收解调鲁棒性分析 | 第109-11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5.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15-116页 |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116-117页 |
缩略语 | 第117-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