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稀疏和张量表示的通信雷达融合系统目标参数估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1.2.1 通信雷达融合系统 | 第13-21页 |
1.2.2 面临的挑战 | 第21-22页 |
1.2.3 稀疏与低秩信号处理 | 第22-24页 |
1.3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第24-25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通信雷达融合系统关键技术 | 第27-59页 |
2.1 通信与雷达系统的联系和区别 | 第27-29页 |
2.1.1 通信与雷达系统的相似性 | 第28页 |
2.1.2 通信与雷达系统的区别 | 第28-29页 |
2.2 融合系统方案 | 第29-33页 |
2.3 基于OFDM的融合系统 | 第33-39页 |
2.3.1 信号模型 | 第35-37页 |
2.3.2 基于匹配滤波的信号处理 | 第37-38页 |
2.3.3 基于周期图法的信号处理 | 第38-39页 |
2.4 稀疏与低秩理论基础 | 第39-58页 |
2.4.1 稀疏表示与压缩感知 | 第39-44页 |
2.4.2 张量的基本运算及性质 | 第44-50页 |
2.4.3 张量分解 | 第50-56页 |
2.4.4 张量补全 | 第56-58页 |
2.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基于张量分解的目标参数估计 | 第59-82页 |
3.1 问题描述与系统建模 | 第60-62页 |
3.2 基于张量分解的目标参数估计 | 第62-64页 |
3.2.1 张量分解 | 第63页 |
3.2.2 目标参数估计 | 第63-64页 |
3.3 基于贪婪算法的张量分解 | 第64-69页 |
3.3.1 最佳秩1近似 | 第65-67页 |
3.3.2 贪婪CP分解 | 第67-68页 |
3.3.3 参数化校正 | 第68-69页 |
3.4 算法收敛性分析 | 第69-71页 |
3.5 仿真结果 | 第71-81页 |
3.5.1 单目标场景 | 第73-74页 |
3.5.2 非相干目标场景 | 第74-77页 |
3.5.3 相干目标的影响 | 第77-79页 |
3.5.4 计算复杂度 | 第79-81页 |
3.6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基于张量补全的目标参数估计 | 第82-109页 |
4.1 问题描述与系统建模 | 第83-89页 |
4.1.1 信号模型 | 第83-86页 |
4.1.2 欠采样方法概述 | 第86-87页 |
4.1.3 时频欠采样 | 第87-89页 |
4.2 基于张量补全的目标参数估计 | 第89页 |
4.2.1 加权CP分解 | 第89页 |
4.2.2 目标参数估计 | 第89页 |
4.3 基于稀疏表示的目标参数估计 | 第89-92页 |
4.3.1 一维求解算法 | 第89-91页 |
4.3.2 多维求解算法 | 第91页 |
4.3.3 与Tucker分解的联系和区别 | 第91-92页 |
4.4 函数化张量分解 | 第92-99页 |
4.4.1 函数化张量秩1近似 | 第94-96页 |
4.4.2 交替最大化求解 | 第96-98页 |
4.4.3 傅里叶变换域预处理 | 第98-99页 |
4.5 仿真结果 | 第99-108页 |
4.5.1 单目标场景 | 第100-103页 |
4.5.2 非相干目标场景 | 第103-106页 |
4.5.3 相干目标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5.4 计算复杂度 | 第107-108页 |
4.6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基于稀疏表示的多用户环境目标检测 | 第109-129页 |
5.1 多用户OFDM融合系统模型 | 第109-113页 |
5.1.1 融合系统构成 | 第109-110页 |
5.1.2 融合系统节点发射模块 | 第110-112页 |
5.1.3 融合系统节点接收模块 | 第112-113页 |
5.2 用户间干扰分析 | 第113-117页 |
5.3 基于稀疏表示的目标检测方法 | 第117-119页 |
5.4 多普勒阈值检测 | 第119-121页 |
5.5 仿真结果 | 第121-128页 |
5.5.1 单用户情景目标检测性能 | 第122-124页 |
5.5.2 多用户情景目标检测性能 | 第124-127页 |
5.5.3 多普勒检测阈值因子影响 | 第127-128页 |
5.6 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29-130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附录 AZiv-Zakai界(ZZB) | 第141-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