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装配式复合墙板抗风及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3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2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装配式外墙板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装配式外墙板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3-14页
        1.2.2 装配式外墙板抗风性能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装配式外墙板抗震性能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8-21页
第2章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外墙体概述及比选第21-37页
    2.1 轻质板材类第21-33页
        2.1.1 单一材料墙板第21-28页
        2.1.2 复合墙板第28-32页
        2.1.3 金属复合板第32-33页
    2.2 砌块类第33-34页
        2.2.1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第33页
        2.2.2 粉煤灰砌块第33-34页
        2.2.3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第34页
    2.3 装配式外墙板比选第34-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钢筋混凝土保温复合外墙板拟静力试验研究第37-67页
    3.1 试验目的第37-38页
    3.2 试验设计第38-41页
        3.2.1 试验方案概述第38-39页
        3.2.2 试件设计第39-41页
    3.3 试验装置设计第41-43页
    3.4 加载方案与加载制度第43-44页
    3.5 试验装置与测点布置第44-48页
        3.5.1 位移计布置第44-45页
        3.5.2 钢框架应变片布置第45-46页
        3.5.3 墙板应变片布置第46-47页
        3.5.4 墙板内配筋应变片布置第47-48页
    3.6 材性试验第48-51页
        3.6.1 混凝土材性试验第48-49页
        3.6.2 钢材材性试验第49-50页
        3.6.3 钢筋材性试验第50-51页
    3.7 试验现象分析第51-55页
        3.7.1 KZ-SJ1试验现象分析第51页
        3.7.2 KZ-SJ2试验现象分析第51-53页
        3.7.3 KZ-SJ3试验现象分析第53-55页
        3.7.4 整体试验现象分析第55页
    3.8 试验结果分析第55-65页
        3.8.1 滞回曲线分析第55-57页
        3.8.2 骨架曲线分析第57-58页
        3.8.3 刚度退化分析第58-61页
        3.8.4 强度退化分析第61-62页
        3.8.5 体系耗能分析第62-65页
    3.9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钢筋混凝土复合保温外墙板抗风性能试验研究第67-79页
    4.1 试验目的第67页
    4.2 试验方案第67-72页
        4.2.1 试件设计第67-68页
        4.2.2 加载方案第68-69页
        4.2.3 测点布置第69-70页
        4.2.4 加载制度及加载方案第70-72页
    4.3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第72-77页
        4.3.1 试验现象及分析第72-75页
        4.3.2 荷载—位移曲线及分析第75-76页
        4.3.3 荷载—应变曲线及分析第76-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5章 钢筋混凝土复合保温外墙板抗风性能有限元分析第79-93页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79-83页
        5.1.1 单元选取第79-80页
        5.1.2 参数选取第80-81页
        5.1.3 整体建模第81-83页
    5.2 有限元结果分析第83-87页
        5.2.1 应力分析第83-85页
        5.2.2 跨中挠度分析第85-86页
        5.2.3 开裂分析第86-87页
    5.3 参数化分析第87-90页
        5.3.1 非肋内钢筋的影响第87-88页
        5.3.2 混凝土肋尺寸的影响第88-90页
        5.3.3 非肋处板厚的影响第90页
    5.4 本章小结第90-9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6.1 结论第93-94页
    6.2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9-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仿刺参养殖环境中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大叶藻的影响
下一篇:尾巨桉叶化感效应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