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研究方向简述 | 第15-32页 |
1.1 仿刺参及其人工养殖业 | 第15-18页 |
1.1.1 仿刺参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1.1.2 仿刺参人工养殖的发展 | 第15-17页 |
1.1.3 仿刺参人工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2 微生物生态学在仿刺参养殖中的作用 | 第18-22页 |
1.2.1 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系统中的地位 | 第18页 |
1.2.2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微生物的清除作用 | 第18-20页 |
1.2.3 微生物生态学常用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3 仿刺参病害防治 | 第22-24页 |
1.3.1 仿刺参免疫系统 | 第22-23页 |
1.3.2 常见仿刺参病害及病原菌研究 | 第23页 |
1.3.3 养殖环境微生物与仿刺参病害的关系 | 第23-24页 |
1.4 养殖环境修复方式 | 第24-29页 |
1.4.1 引水换水与底泥疏浚 | 第24页 |
1.4.2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环境修复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1.4.3 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环境中的修复作用 | 第25-26页 |
1.4.4 大叶藻在水生修复方面的作用 | 第26-29页 |
1.5 植物与微生物复合修复机制 | 第29-30页 |
1.6 本论文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2.1 底泥理化性质测定 | 第32页 |
2.2 底泥总DNA的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 第32-35页 |
第3章 仿刺参人工养殖池微生物群落探究 | 第35-47页 |
3.1 实验结果 | 第35-42页 |
3.1.1 环境因子 | 第35-36页 |
3.1.2 测序数据 | 第36-37页 |
3.1.3 微生物多样性 | 第37-38页 |
3.1.4 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38-41页 |
3.1.5 环境因子及微生物相关性 | 第41页 |
3.1.6 益生菌与致病菌 | 第41-42页 |
3.2 讨论 | 第42-47页 |
3.2.1 仿刺参养殖池底泥营养水平 | 第42-43页 |
3.2.2 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变化与生态功能 | 第43-44页 |
3.2.3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第44-45页 |
3.2.4 潜在益生菌资源 | 第45-47页 |
第4章 双岛湾大叶藻底泥微生物群落探究 | 第47-61页 |
4.1 实验结果 | 第48-57页 |
4.1.1 底泥环境因子 | 第48-49页 |
4.1.2 测序数据 | 第49页 |
4.1.3 微生物多样性 | 第49-51页 |
4.1.4 微生物群落组成 | 第51-52页 |
4.1.5 有无大叶藻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 | 第52-54页 |
4.1.6 环境因子及微生物相关性 | 第54-55页 |
4.1.7 大叶藻底泥特有种 | 第55-56页 |
4.1.8 潜在根际促生菌资源 | 第56-57页 |
4.2 讨论 | 第57-61页 |
4.2.1 底泥营养水平 | 第57-58页 |
4.2.2 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58-59页 |
4.2.3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 | 第59-60页 |
4.2.4 潜在根系促生菌资源 | 第60-61页 |
第5章 不同类型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的比较 | 第61-74页 |
5.1 实验结果 | 第61-71页 |
5.1.1 不同类型养殖池营养水平 | 第61-62页 |
5.1.2 样本相似性 | 第62-64页 |
5.1.3 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 | 第64-68页 |
5.1.4 主成分分析(PCA) | 第68-69页 |
5.1.5 典型对应分析(CCA) | 第69-71页 |
5.2 讨论 | 第71-74页 |
5.2.1 底泥营养水平 | 第71页 |
5.2.2 微生物群落相似性 | 第71页 |
5.2.3 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性 | 第71-72页 |
5.2.4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 | 第72-7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