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配电网的激励性管制模型与定价方法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激励性管制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配电定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我国增量配电网改革进程 | 第13-14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激励性管制理论、方法与实践 | 第16-24页 |
2.1 电力管制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1.1 市场准入监管 | 第16页 |
2.1.2 价格监管 | 第16-17页 |
2.1.3 供电质量监管 | 第17页 |
2.2 管制定价方法与实践 | 第17-22页 |
2.2.1 投资回报率管制 | 第17-18页 |
2.2.2 激励性管制 | 第18-20页 |
2.2.3 国外激励性配电管制实践 | 第20-22页 |
2.3 增量配电网管制方法适用性分析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典型配电定价实践方法与改进应用 | 第24-34页 |
3.1 按电量传递关系分摊成本的邮票法 | 第24-26页 |
3.1.1 邮票法定价理论 | 第24页 |
3.1.2 按电量传递关系分摊成本的邮票法 | 第24-26页 |
3.2 基于高峰负荷理论定价的配电强化模型 | 第26-28页 |
3.2.1 高峰负荷定价理论 | 第26-27页 |
3.2.2 配电强化模型及改进 | 第27-28页 |
3.3 对标配电定价法 | 第28-30页 |
3.3.1 标尺竞争理论 | 第28页 |
3.3.2 对标配电定价方法 | 第28-30页 |
3.4 长期增量成本定价法 | 第30-32页 |
3.4.1 边际成本定价理论 | 第30页 |
3.4.2 长期增量成本定价法 | 第30-32页 |
3.5 方法对比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32-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考虑供电质量的市场招标管制模型 | 第34-51页 |
4.1 市场招标机制一般流程及竞标内容 | 第34-35页 |
4.1.1 市场招标机制一般流程 | 第34页 |
4.1.2 市场招标机制竞标内容 | 第34-35页 |
4.2 供电质量指标及基本要求 | 第35-41页 |
4.2.1 供电可靠性 | 第35页 |
4.2.2 电能质量 | 第35-39页 |
4.2.3 服务质量 | 第39页 |
4.2.4 供电质量与成本关系分析 | 第39-40页 |
4.2.5 激励性管制下供电质量的基准选择 | 第40-41页 |
4.3 考虑可靠性指标的激励机制 | 第41-49页 |
4.3.1 可靠性相关理论 | 第41-42页 |
4.3.2 可靠性激励机制实践现状 | 第42-44页 |
4.3.3 考虑可靠性指标的激励机制设计 | 第44-49页 |
4.4 融合供电质量激励的市场招标配电管制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实例应用分析 | 第51-63页 |
5.1 算例数据 | 第51-53页 |
5.2 激励性管制模型的实现 | 第53-57页 |
5.2.1 针对多项目主体的激励性奖惩机制 | 第53-56页 |
5.2.2 针对单项目主体的激励性奖惩机制 | 第56-57页 |
5.3 准许收入调整 | 第57页 |
5.4 配电价格形成 | 第57-61页 |
5.4.1 改进邮票法与配电强化模型的实现 | 第57-59页 |
5.4.2 对标定价法的实现 | 第59-61页 |
5.4.3 长期增量成本法的实现 | 第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3-64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6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