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概述 | 第9-15页 |
1.1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立法背景 | 第9-10页 |
1.2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概念 | 第10页 |
1.3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性质 | 第10-12页 |
1.3.1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监视居住的特殊方式 | 第11页 |
1.3.2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非羁押性措施 | 第11-12页 |
1.4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特征 | 第12-13页 |
1.4.1 适用范围确定 | 第12页 |
1.4.2 适用特别的强制性 | 第12-13页 |
1.4.3 适用结果的独特性 | 第13页 |
1.5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价值 | 第13-15页 |
1.5.1 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必要性 | 第13页 |
1.5.2 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合理性 | 第13-15页 |
第2章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立法现状 | 第15-17页 |
2.1 明确了适用条件 | 第15页 |
2.2 规定了执行场所 | 第15页 |
2.3 规定了刑期折抵 | 第15-16页 |
2.4 增加了通知家属的义务 | 第16页 |
2.5 明确了法律监督机关 | 第16-17页 |
第3章 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存在的问题 | 第17-24页 |
3.1 对“无固定住处”界定不明,易扩大使用 | 第17-18页 |
3.2 适用条件僵化 | 第18-19页 |
3.3 执行场所宽泛 | 第19-20页 |
3.4 存在刑讯逼供的风险 | 第20-21页 |
3.4.1 讯问间隔和讯问过程不明 | 第20页 |
3.4.2 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异化 | 第20-21页 |
3.5 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 第21-22页 |
3.5.1 通知家属的内容不明确 | 第21页 |
3.5.2 律师会见难 | 第21-22页 |
3.5.3 生活休息权难落实 | 第22页 |
3.6 法律监督体系不完善 | 第22-24页 |
第4章 完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建议 | 第24-35页 |
4.1 重新定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性质 | 第24-25页 |
4.1.1 确立侦查属性 | 第24页 |
4.1.2 确立羁押属性 | 第24页 |
4.1.3 确立存在的独立性 | 第24-25页 |
4.2 明确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条件 | 第25-26页 |
4.2.1 对“无固定住处”和“办案机关所在地的市、县”的理解 | 第25-26页 |
4.2.2 对“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区别认定 | 第26页 |
4.2.3 提高“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证据标准 | 第26页 |
4.3 明确执行场所 | 第26-27页 |
4.3.1 能保证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的生活、休息权 | 第27页 |
4.3.2 休息场所与讯问场所分离 | 第27页 |
4.3.3 方便执行和节约司法资源 | 第27页 |
4.4 强化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 | 第27-29页 |
4.4.1 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 第27-28页 |
4.4.2 制定配套措施,防止刑讯逼供 | 第28-29页 |
4.4.3 细化监所检察部门对执行活动的监督 | 第29页 |
4.5 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 第29-31页 |
4.5.1 明确通知的内容 | 第29-30页 |
4.5.2 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 | 第30页 |
4.5.3 保障犯罪嫌疑人基本的生活休息权 | 第30-31页 |
4.6 强化救济机制 | 第31-32页 |
4.6.1 一般救济方式 | 第31页 |
4.6.2 错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国家赔偿 | 第31-32页 |
4.7 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两个制度性建议 | 第32-35页 |
4.7.1 刑期折抵分情况而定 | 第32-33页 |
4.7.2 部分被监视居住人可与家人同住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作者简历 | 第37-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