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世界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金属加工、机械工业论文--交通运输机械工业论文

日本汽车产业创新研究

内容提要第1-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1-14页
     ·选题的背景第11-12页
     ·选题的意义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4-19页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第14-16页
     ·关于创新网络的研究第16-18页
     ·关于日本汽车产业的研究第18-19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1页
     ·研究思路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第21-23页
     ·结构安排第21页
     ·主要内容第21-23页
   ·创新与不足第23-25页
     ·主要创新第23-24页
     ·不足之处第24-25页
第2章 创新及其理论综述第25-50页
   ·创新的概念第25-30页
     ·熊彼特的创新定义第25-27页
     ·创新定义的争论与发展第27-30页
     ·本文对创新的界定第30页
   ·创新的几种主要类型第30-41页
     ·组织创新第31-37页
     ·市场创新第37-39页
     ·合作创新第39-41页
   ·创新的作用第41-43页
   ·熊彼特创新理论第43-45页
     ·企业家与创新利润、创新型国家第43-45页
     ·创新与经济周期第45页
   ·后熊彼特时代创新经济学的发展第45-50页
     ·技术创新经济学第46-48页
     ·制度创新经济学第48-50页
第3章 日本汽车产业创新的发展历程第50-57页
   ·技术创新的引进及初步模仿阶段(20 世纪30 年代——40 年代初期)第50-51页
   ·组织创新的初步形成阶段(20 世纪40 年代后期——50 年代末)第51-53页
   ·技术模仿创新能力增强与组织创新的高速发展阶段(20 世纪60 年代—— 70 年代)第53-55页
   ·技术自主创新与组织创新的成熟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第55-57页
第4章 日本汽车产业的合作创新第57-74页
   ·合作创新总述第57-62页
     ·合作创新的历史必然性第57-58页
     ·日本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由合作而增强第58-60页
     ·日本汽车产业的创新网络第60-61页
     ·日本汽车产业的研发协作第61-62页
   ·两难悖论与创新合作第62-69页
     ·两难悖论的理论探讨第62-65页
     ·日本汽车产业在研发流程方面的效率优势第65-66页
     ·集团外技术来源的获得第66-67页
     ·企业内生产网络的合作第67-69页
   ·日本汽车产业的供应商体系第69-74页
     ·合作开放的供应商体系第69-70页
     ·供应商合作网络机制透视第70-72页
     ·供应商合作机制的绩效第72-74页
第5章 日本汽车产业的创新网络第74-84页
   ·系列化的历史追溯第74-75页
   ·日本企业集团的系列创新合作第75-77页
     ·企业系列中资源的有效分配第75-76页
     ·系列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第76-77页
   ·供应商(子公司)的创新推动第77-81页
     ·对供应商的合作与竞争管理第77-78页
     ·与供应商的人员往来及合作第78-79页
     ·激发子公司的创造性第79页
     ·通过互补性解决创新两难第79-80页
     ·赢得速度上的优势第80-81页
     ·集团内系列化对创新的作用第81页
   ·政府——集团系列外部的重要创新来源第81-84页
     ·经费来源第82页
     ·组织和协调创新活动第82-84页
第6章 循环经济下的日本汽车产业创新第84-94页
   ·“循环经济”概念提出之前的日本汽车产业第84-85页
   ·日本汽车产品的循环式创新生产第85-89页
     ·新材料第86-87页
     ·新能源第87-88页
     ·报废与回收第88-89页
   ·日本循环式汽车产业创新的经验第89-91页
     ·富有远见的国家战略及政府计划第89-90页
     ·完善的法律体系第90页
     ·严格的规章制度第90-91页
     ·高额的环保研发投入第91页
   ·日本汽车产业循环式创新的经济社会意义第91-94页
     ·物质循环第92页
     ·辐射效应第92页
     ·走出危机的新引擎第92-94页
第7章 丰田公司的合作创新第94-115页
   ·丰田的技术外部来源第94-97页
     ·高等学校、研究所——基础性知识来源第94-95页
     ·海外设计与技术中心——最新动态知识来源第95页
     ·丰田的战略联盟——来自合作伙伴及竞争对手的创新来源第95-96页
     ·通产省——来自于政府的创新源第96-97页
   ·丰田的集团企业系统构成第97-98页
   ·丰田集团内的研发管理第98-102页
     ·研发机构设置第98-99页
     ·研发的组织与管理第99-102页
   ·无接缝生产——高效率的管理创新第102-104页
     ·具有权威的关键人物——首席工程师第102-103页
     ·新车型项目开发的组织与协调第103-104页
   ·雷克萨斯(LEXUS)开发案例——向高档车进军第104-110页
     ·目标定位与概念形成第105-106页
     ·严格的技术标准第106页
     ·专题攻关小组第106-107页
     ·旗舰质量委员会的组织与支持第107-108页
     ·向豪华车转型的里程碑第108-110页
   ·丰田汽车合作创新经验总结第110-115页
     ·外部合作关系网络第110-112页
     ·基于市场需求的内部创新网络第112-113页
     ·融为一体的研发与生产第113-115页
第8章 透过丰田“召回事件”再审视日本汽车产业创新第115-137页
   ·丰田召回事件的过程回顾第116-117页
   ·丰田召回事件的影响第117-121页
     ·丰田的经济损失第117-119页
     ·对日本整体经济的影响第119-120页
     ·对日本制造的再思考第120-121页
   ·召回事件的原因分析第121-130页
     ·全球扩张战略第121-124页
     ·丰田的成本控制第124-125页
     ·丰田的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第125-129页
     ·丰田的危机应对能力第129-130页
   ·丰田的应对措施第130-133页
     ·丰田新生产方式的探索第131页
     ·丰田公司采取的措施第131-133页
   ·召回危机对于汽车产业创新的新思考第133-137页
     ·对全球化的再思考第133-135页
     ·对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再审视第135-137页
第9章 对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的发展建议第137-148页
   ·明确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思路与战略第137-140页
     ·坚持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过渡第137-138页
     ·实现规模经济第138-139页
     ·发挥后发优势第139-140页
   ·政府支持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形成第140-144页
     ·对汽车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第140-141页
     ·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第141-142页
     ·引导汽车产业循环型发展第142-144页
   ·完善质量控制与汽车召回制度——对“召回事件”的反思第144-148页
     ·重视汽车质量测试环节第145-146页
     ·完善召回制度第146-147页
     ·加强相关部门的宣传与信息发布第147-148页
结论第148-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4页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64-165页
中文摘要第165-169页
ABSTRACT第169-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