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0 导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 农村工业化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16-42页 |
·农村工业化基础理论 | 第16-19页 |
·关于农村工业化概念的理解 | 第16-17页 |
·农村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 第17-19页 |
·马克思关于农村工业化的论述 | 第19-25页 |
·工业化的历史 | 第19-20页 |
·工业革命引起的生产方式变革 | 第20-21页 |
·工业化与经济结构变化 | 第21-22页 |
·后发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 第22-23页 |
·工业化的消极效应 | 第23-25页 |
·西方经济学关于农村工业化的理论 | 第25-42页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5-31页 |
·门德尔斯原始工业化理论 | 第31-34页 |
·钱纳里的经济结构演进理论 | 第34-39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39-42页 |
2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进程概述 | 第42-53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历史 | 第42-45页 |
·农村工业的发端时期 | 第42-43页 |
·农村工业的发展时期 | 第43-44页 |
·农村工业的调整创新时期 | 第44-45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建设的现状 | 第45-49页 |
·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总体评价 | 第45-46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现状 | 第46-49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的特殊性 | 第49-53页 |
·区位优势的特殊性 | 第50页 |
·农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 | 第50-51页 |
·寒地黑土文化的特殊性 | 第51-52页 |
·东北地区政策环境的特殊性 | 第52-53页 |
3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障碍分析 | 第53-79页 |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调整方向 | 第53-60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的比较优势 | 第53-55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企业组织载体的类型选择 | 第55-57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 第57-58页 |
·农产品贸易拓展——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引力 | 第58-60页 |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融资途径 | 第60-65页 |
·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村工业的融资环境 | 第60-61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的融资障碍 | 第61-63页 |
·拓展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融资途径的措施 | 第63-65页 |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建设 | 第65-69页 |
·人口压力——农村工业化的初始动力 | 第65-66页 |
·东北地区的人口压力 | 第66-67页 |
·小城镇建设——东北地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 第67-68页 |
·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 第68-69页 |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小农生产 | 第69-73页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贡献 | 第70-71页 |
·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生产对农村工业化的制约 | 第71-72页 |
·东北地区克服小农生产弊端推动农村工业化的措施 | 第72-73页 |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产权创新 | 第73-79页 |
·集体所有权及其本质属性 | 第74页 |
·土地集体所有制给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设置的障碍 | 第74-77页 |
·解决土地集体所有制产生问题的措施 | 第77-79页 |
4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问题的实证分析 | 第79-93页 |
·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地位的变化分析 | 第79-82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82-86页 |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第82-84页 |
·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84页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84-86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86-93页 |
·研究背景 | 第86-87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演化 | 第87-88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省际差异 | 第88-92页 |
·相关结论 | 第92-93页 |
5 农村工业化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93-119页 |
·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93-107页 |
·美国农村工业化模式及其启示 | 第93-98页 |
·日本农村工业化模式及其启示 | 第98-103页 |
·印度农村工业化模式及其启示 | 第103-107页 |
·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国内经验借鉴 | 第107-119页 |
·珠江三角洲农村工业化模式及其启示 | 第107-111页 |
·浙江农村工业化模式及其启示 | 第111-115页 |
·苏南地区农村工业化模式及其启示 | 第115-119页 |
6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模式的选择 | 第119-125页 |
·几种可供选择的农村工业化模式 | 第119-122页 |
·外生型农村工业化模式 | 第119-120页 |
·内生型农村工业化模式 | 第120-121页 |
·综合型农村工业化模式 | 第121-122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模式选取的原则 | 第122-123页 |
·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具体选择 | 第123-125页 |
结论 | 第125-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37-138页 |
后记 | 第138-140页 |
中文摘要 | 第140-143页 |
ABSTRACT | 第143-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