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竞争力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3 文献综评 | 第17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鲜蘑 | 第20页 |
2.1.2 东盟 | 第20页 |
2.1.3 出口竞争力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1-22页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第22页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中国对东盟鲜蘑的贸易基础及现状分析 | 第25-43页 |
3.1 中国对东盟鲜蘑贸易基础 | 第25-29页 |
3.1.1 鲜蘑产量 | 第25-27页 |
3.1.2 鲜蘑产区 | 第27-29页 |
3.1.3 鲜蘑品种结构 | 第29页 |
3.2 中国对东盟鲜蘑贸易现状 | 第29-41页 |
3.2.1 鲜蘑贸易规模 | 第29-35页 |
3.2.2 鲜蘑贸易市场结构 | 第35-37页 |
3.2.3 中国鲜蘑贸易在东盟市场上的地位 | 第37-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竞争力测度 | 第43-50页 |
4.1 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阐明 | 第43-44页 |
4.1.1 出口渗透率指数(EPR) | 第43页 |
4.1.2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 第43-44页 |
4.1.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第44页 |
4.2 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竞争力的测算与分析 | 第44-49页 |
4.2.1 出口渗透率指数(EPR) | 第44-46页 |
4.2.2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 第46-47页 |
4.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第47-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7页 |
5.1 模型来源 | 第50页 |
5.2 模型构建 | 第50-53页 |
5.2.1 引力模型的变量选取与阐明 | 第50-51页 |
5.2.2 引力模型的回归方程与含义 | 第51-53页 |
5.3 数据来源 | 第53页 |
5.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3-55页 |
5.5 结论及分析 | 第55-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 提高中国对东盟鲜蘑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6.1 着力提升品质以发挥产量优势 | 第57-58页 |
6.1.1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 | 第57页 |
6.1.2 打造中国鲜蘑优质绿色品牌 | 第57-58页 |
6.1.3 严格把关我国出口鲜蘑质量 | 第58页 |
6.2 大力加强政府统筹规划作用 | 第58-59页 |
6.2.1 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 第58页 |
6.2.2 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第58-59页 |
6.2.3 加快建立汇率稳定机制 | 第59页 |
6.3 积极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 | 第59-60页 |
6.3.1 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积极作用 | 第59-60页 |
6.3.2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 | 第60页 |
6.3.3 促进中国与东盟多元形式合作 | 第6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7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