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第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一) 创新点 | 第16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安徽省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和风险分析 | 第18-27页 |
一、安徽省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一) 机构类型和数量 | 第18-19页 |
(二) 区域分布 | 第19-20页 |
(三) 发展特点 | 第20-22页 |
二、安徽省融资担保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22-27页 |
(一) 代偿集中风险 | 第22-23页 |
(二) 不良资产处置风险 | 第23页 |
(三) 融资担保机构内部风险 | 第23-24页 |
(四) 市场竞争风险 | 第24-25页 |
(五) 法律政策风险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安徽省融资担保行业风险控制体系分析 | 第27-39页 |
一、从融资担保机构风险控制来看 | 第27-28页 |
二、从行业监管和自律体制来看 | 第28-31页 |
(一) 地方监管体系初步形成,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28-29页 |
(二) 行业自律作用逐渐显现,协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29-30页 |
(三) 再担保体系的覆盖范围相对有限 | 第30-31页 |
三、从风险转移机制来看 | 第31-36页 |
(一) 政策性机构数量稳中有降,风险分担机制推进遇阻 | 第32-33页 |
(二) 风险补偿机制初步确立,补偿措施有待细化 | 第33-35页 |
(三) 行业保障金首次尝试,业务辐射范围有限 | 第35-36页 |
四、从地方法律法规来看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国外融资担保行业风险控制经验借鉴 | 第39-44页 |
一、德国担保银行体系风险控制的经验 | 第39-41页 |
(一) 发达的资信评级体制 | 第39-40页 |
(二) 完善的风险转移机制 | 第40-41页 |
(三) 优惠的税收政策 | 第41页 |
二、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风险控制的经验 | 第41-44页 |
(一) 双重担保制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 | 第42页 |
(二) 金融机构在担保体系中的积极参与 | 第42-43页 |
(三) 健全的中小企业法律保障体系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完善安徽省融资担保行业风险控制的建议 | 第44-49页 |
一、融资担保机构风险控制的建议 | 第44-45页 |
(一) 加大银担合作力度 | 第44-45页 |
(二) 引入融资担保多方评审模式 | 第45页 |
(三) 建立申保企业资信评级机制 | 第45页 |
二、行业监管和自律体制的建议 | 第45-46页 |
(一) 完善融资担保行业政府监管体制设计 | 第45-46页 |
(二) 提升融资担保机构比例,扩大协会影响力 | 第46页 |
三、风险转移机制的建议 | 第46-48页 |
(一) 创新政银担合作模式,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建设 | 第47页 |
(二) 拓展多样风险补偿方式,扩大风险补偿范围 | 第47页 |
(三) 建立不良资产处置长效机制 | 第47-48页 |
四、法律政策的建议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