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1页 |
1.2 复合地基的相关概念 | 第11-15页 |
1.2.1 复合地基的定义和分类 | 第11-13页 |
1.2.2 复合地基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1.2.3 复合地基破坏型式 | 第14-15页 |
1.2.4 复合地基与复合桩基 | 第15页 |
1.3 单一桩型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3.1 单一桩型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研究 | 第15-18页 |
1.3.2 单一桩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及承载特性的研究 | 第18-20页 |
1.3.3 单一桩型复合地基复合模量及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 | 第20-23页 |
1.4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2 刚性基础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 | 第29-45页 |
2.1 柔性桩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上边界解——桩身强度控制法 | 第29-30页 |
2.2 基于桩土应力单独作用模式的柔性桩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 | 第30-39页 |
2.2.1 计算思路 | 第30-32页 |
2.2.2 桩身压缩量 | 第32页 |
2.2.3 桩间土的压缩量 | 第32-34页 |
2.2.4 有效桩长的计算 | 第34-35页 |
2.2.5 与现有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35-37页 |
2.2.6 复合地基有效桩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37-39页 |
2.3 软土地区刚性基础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 | 第39-43页 |
2.3.1 刚性基础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2.3.2 刚性基础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侧摩阻力折减法 | 第40-42页 |
2.3.3 算例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3 刚性基础复合地基垫层厚度的优化设计 | 第45-62页 |
3.1 现有垫层的荷载传递模式及破坏模式简介 | 第45-48页 |
3.2 基于垫层应力扩散理论的桩土应力比的计算 | 第48-55页 |
3.2.1 垫层临界厚度的计算 | 第49-53页 |
3.2.2 桩土应力比的计算 | 第53-55页 |
3.2.3 算例 | 第55页 |
3.3 基于垫层应力扩散理论的垫层厚度的优化设计 | 第55-56页 |
3.4 垫层刚度、土刚度和桩刚度对桩土应力的影响 | 第56-61页 |
3.4.1 垫层刚度、土刚度和桩刚度与复合地基总刚度的关系 | 第56-59页 |
3.4.2 桩土应力及承载力发挥系数的计算 | 第59页 |
3.4.3 算例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刚性基础复合地基布桩参数的优化设计 | 第62-89页 |
4.1 计算方案 | 第62-66页 |
4.2 相同置换率下基础宽度的优化(方案1) | 第66-73页 |
4.3 相同置换率下桩径的优化(方案2) | 第73-78页 |
4.4 相同置换率下布桩方式的优化(方案3) | 第78-83页 |
4.5 相同置换率下基础宽度相同时基础长度的优化(方案4) | 第83-8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基于最优布桩参数和荷载传递机理的刚性基础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第89-112页 |
5.1 刚性基础复合地基的“临界基础宽度”分析 | 第89-95页 |
5.1.1 加固区土中应力的非线性分析 | 第90-91页 |
5.1.2 加固区土的模量的非线性分析 | 第91-92页 |
5.1.3 下卧层土中应力的非线性分析 | 第92-93页 |
5.1.4 下卧层土的模量的非线性分析 | 第93页 |
5.1.5 复合地基的“空间效应” | 第93-95页 |
5.2 天然地基与复合地基“临界基础宽度”的对比 | 第95-97页 |
5.3 刚性基础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 | 第97-99页 |
5.4 基于最优布桩参数和荷载传递机理的柔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99-102页 |
5.4.1 计算思路 | 第99-100页 |
5.4.2 加固区沉降的计算 | 第100页 |
5.4.3 下卧层沉降的计算 | 第100-102页 |
5.5 基于最优布桩参数和荷载传递机理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102-105页 |
5.5.1 加固区沉降的计算 | 第102页 |
5.5.2 下卧层沉降的计算 | 第102-105页 |
5.6 实例分析 | 第105-110页 |
5.6.1 柔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实例 | 第105-107页 |
5.6.2 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实例 | 第107-11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6 基于荷载传递机理的多桩型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第112-134页 |
6.1 多桩型复合地基p-s曲线特征 | 第112-113页 |
6.2 多桩型复合地基置换率的计算 | 第113-116页 |
6.3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 第116-121页 |
6.3.1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116-118页 |
6.3.2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118-120页 |
6.3.3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的确定 | 第120-121页 |
6.4 多桩型复合地基复合模量的计算 | 第121-126页 |
6.4.1 复合模量法与承载力提高系数法 | 第121-122页 |
6.4.2 缺少载荷试验情况下两种方法的对比 | 第122-123页 |
6.4.3 有载荷试验情况下两种方法的对比 | 第123-126页 |
6.5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 | 第126-127页 |
6.6 多桩型复合地基土中应力及沉降计算 | 第127-129页 |
6.7 实例分析 | 第129-132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7 双指标控制的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第134-150页 |
7.1 单一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参数和设计原则 | 第134-136页 |
7.1.1 单一桩型复合地基设计参数的分析 | 第134-135页 |
7.1.2 单一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原则 | 第135-136页 |
7.2 双指标控制的单一桩型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方法 | 第136-144页 |
7.2.1 单一桩型复合地基设计变量和约束条件 | 第136-138页 |
7.2.2 沉降安全系数和工程造价双控制的优化设计方法 | 第138-142页 |
7.2.3 单一桩型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步骤 | 第142-144页 |
7.3 双指标控制的多桩型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方法 | 第144-148页 |
7.3.1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原则 | 第144-145页 |
7.3.2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变量和约束条件 | 第145-146页 |
7.3.3 多桩型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步骤 | 第146-148页 |
7.4 复合地基设计方案选择的讨论 | 第148-149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8 复合地基优化设计工程实例 | 第150-167页 |
8.1 工程概况 | 第150-154页 |
8.2 单一桩型复合地基设计方案 | 第154-160页 |
8.2.1 有效桩长的计算 | 第156页 |
8.2.2 CFG桩复合地基优化设计 | 第156-160页 |
8.2.3 垫层厚度的优化设计 | 第160页 |
8.3 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方案 | 第160-165页 |
8.3.1 主辅桩置换率相同的方案(方案1) | 第161-164页 |
8.3.2 辅桩置换率为主桩2 倍的方案(方案2) | 第164-165页 |
8.4 设计方案的对比 | 第165-166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67-170页 |
9.1 结论 | 第167-168页 |
9.2 创新点 | 第168-169页 |
9.3 展望 | 第169-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