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1 性侵儿童犯罪概述 | 第14-34页 |
1.1 性侵儿童犯罪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9页 |
1.1.1 儿童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1.1.2 性侵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1.1.3 性侵儿童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1.1.4 性侵儿童犯罪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1.2 当前我国性侵类犯罪的概况 | 第19页 |
1.3 当前我国性侵儿童犯罪的总体状况 | 第19-20页 |
1.4 当前我国性侵儿童犯罪的特征 | 第20-31页 |
1.4.1 犯罪数量特征 | 第20-21页 |
1.4.2 犯罪主体特征 | 第21-23页 |
1.4.3 犯罪侵害对象特征 | 第23-26页 |
1.4.4 犯罪空间特征 | 第26-28页 |
1.4.5 犯罪时间特征 | 第28-29页 |
1.4.6 犯罪方式特征 | 第29-30页 |
1.4.7 犯罪后果特征 | 第30页 |
1.4.8 犯罪刑罚特征 | 第30-31页 |
1.5 当前我国性侵儿童犯罪的新特点 | 第31-34页 |
1.5.1 网络成为犯罪人实施性侵的重要媒介 | 第31-32页 |
1.5.2 教职、公职及冒充公职人员犯罪现象突出 | 第32-33页 |
1.5.3 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作案凸显 | 第33-34页 |
2 我国性侵儿童犯罪防控现状 | 第34-41页 |
2.1 我国性侵儿童犯罪防控的立法规制 | 第34-35页 |
2.1.1 z出台法律积极应对 | 第34页 |
2.1.2 配套法律规定完善 | 第34-35页 |
2.2 我国性侵儿童犯罪防控的司法实践 | 第35-37页 |
2.2.1 成立专门办案机构 | 第35页 |
2.2.2 出台文件指导实践 | 第35-36页 |
2.2.3 探索特殊工作机制 | 第36-37页 |
2.2.4 积极开展司法救助 | 第37页 |
2.3 我国性侵儿童犯罪防控的社会控制 | 第37-41页 |
2.3.1 政府多部门联动协作 | 第37-39页 |
2.3.2 群团组织积极参与 | 第39页 |
2.3.3 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 第39-40页 |
2.3.4 社会力量开始介入 | 第40-41页 |
3 我国性侵儿童犯罪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1-54页 |
3.1 立法规制在性侵儿童犯罪防控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41-44页 |
3.1.1 缺乏专门法案,精神赔偿不予支持 | 第41-42页 |
3.1.2 制度体系不健全,刑罚执行措施单一 | 第42-43页 |
3.1.3 罪状表述不完整,刑罚配置不合理 | 第43-44页 |
3.2 司法实践在性侵儿童犯罪防控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44-46页 |
3.2.1 缺乏专办机制,心理疏导零星开展 | 第44页 |
3.2.2 立案程序滞后,难以固定言词证据 | 第44-45页 |
3.2.3 办案模式陈旧,照搬通用证据规则 | 第45-46页 |
3.2.4 法律援助缺位,被害儿童获援受限 | 第46页 |
3.3 社会控制在性侵儿童犯罪防控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46-52页 |
3.3.1 政府监管不力,缺少罪前预防 | 第46-47页 |
3.3.2 学校管理不足,性教育开展艰难 | 第47-48页 |
3.3.3 家庭功能不全,滋生性侵儿童犯罪 | 第48-49页 |
3.3.4 封建文化遗毒,不良风俗习惯影响 | 第49-50页 |
3.3.5 相关主体履责不严,未形成行业自律 | 第50-52页 |
3.4 个体因素在性侵儿童犯罪防控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52-54页 |
3.4.1 儿童自身被害性增加其被害可能 | 第52页 |
3.4.2 多重原因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 | 第52-54页 |
4 我国性侵儿童犯罪防控对策 | 第54-64页 |
4.1 构建防控性侵儿童犯罪法律保障体系 | 第54-56页 |
4.1.1 出台专门法案,增加精神损失赔偿 | 第54-55页 |
4.1.2 完善防控体制,增加刑罚执行措施 | 第55页 |
4.1.3 充实罪状描述,加大刑罚惩罚力度 | 第55-56页 |
4.2 完善防控性侵儿童犯罪刑事司法保护体系 | 第56-59页 |
4.2.1 设立专门办理机构,组建专业团队 | 第56-57页 |
4.2.2 探索新型工作机制,维护儿童权益 | 第57-58页 |
4.2.3 适当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司法保护 | 第58-59页 |
4.3 健全防控性侵儿童犯罪社会安全体系 | 第59-64页 |
4.3.1 政府层面:加强监督管理,主动承担责任 | 第59-60页 |
4.3.2 学校层面:注重师德培养,开展性知识教育 | 第60-61页 |
4.3.3 家庭层面:健全家庭功能,减少犯罪机会 | 第61-62页 |
4.3.4 文化层面: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法律精神 | 第62页 |
4.3.5 相关主体层面:加强行业自律,营造健康环境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