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1.1 新疆地貌与真菌分布 | 第12-13页 |
1.2 食用菌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1.2.1 形态学标记 | 第13-14页 |
1.2.2 蛋白质分子标记 | 第14页 |
1.2.3 DNA 分子标记 | 第14-16页 |
1.2.4 DNA 测序技术的分子标记及其在大型真菌分子鉴定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 食用菌的驯化栽培 | 第18-20页 |
1.3.1 食用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 第18-19页 |
1.3.2 食用菌对营养条件的适应性 | 第19页 |
1.3.3 食用菌培养基优化 | 第19-20页 |
1.4 漆酶及理化特性研究 | 第20-30页 |
1.4.1 漆酶的来源与种类 | 第20-21页 |
1.4.2 真菌漆酶结构特点与催化机理 | 第21-23页 |
1.4.3 真菌漆酶分离与纯化 | 第23页 |
1.4.4 漆酶的酶学理化特性 | 第23-25页 |
1.4.5 漆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5-26页 |
1.4.6 真菌漆酶的诱导 | 第26-27页 |
1.4.7 真菌漆酶的应用研究 | 第27-30页 |
1.5 新疆野生巴尔喀什蘑菇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5.1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分类地位 | 第30页 |
1.5.2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栽培驯化研究基础 | 第30页 |
1.5.3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活性成分研究 | 第30-31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新疆沙生大型真菌的采集与分类研究 | 第32-47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2页 |
2.2.1 材料的收集与环境 | 第32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6页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分离菌株的形态与分子鉴定 | 第47-55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7-51页 |
3.2.1 供试菌株 | 第47页 |
3.2.2 培养基 | 第47页 |
3.2.3 试剂及配制 | 第47-48页 |
3.2.4 菌种分离 | 第48页 |
3.2.5 巴尔喀什蘑菇总 DNA 的提取 | 第48-49页 |
3.2.6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 第49-50页 |
3.2.7 ITS 区扩增及克隆测序 | 第50页 |
3.2.8 系统分析与发育树构建 | 第50-51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51-54页 |
3.3.1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纯菌丝的获得 | 第51页 |
3.3.2 DNA 序列测试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3.3.3 ITS 序列分析 | 第52-53页 |
3.3.4 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53-54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菌丝体生物学特性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4.2.1 低温处理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萌发的影响 | 第55页 |
4.2.2 NaCl 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5页 |
4.2.3 pH 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影响 | 第55-56页 |
4.2.4 碳源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影响 | 第56页 |
4.2.5 氮源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影响 | 第56页 |
4.2.6 温度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影响 | 第56页 |
4.2.7 响应面试验 | 第56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6-66页 |
4.3.1 低温处理麦粒菌种对其萌发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2 NaCl 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影响 | 第57-58页 |
4.3.3 pH 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8页 |
4.3.4 碳源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5 氮源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6 温度对巴尔喀什蘑菇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7 Box-Behnken 设计实验 | 第61-66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的驯化栽培 | 第67-72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68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5.4.1 巴尔喀什蘑菇菌丝在培养料上的生长 | 第68-70页 |
5.4.2 袋栽出菇 | 第70-71页 |
5.5 讨论与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响应面法优化巴尔喀什蘑菇产漆酶的培养条件研究 | 第72-8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6.1.1 材料 | 第72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72-73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3-80页 |
6.2.1 静止培养与震荡培养菌丝产漆酶时间曲线 | 第73-74页 |
6.2.2 响应面分析实验 | 第74-80页 |
6.3 讨论与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纯化与生化特性研究 | 第81-95页 |
7.1 引言 | 第81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7.2.1 层析柱和蛋白纯化系统 | 第81页 |
7.2.2 漆酶底物 | 第81页 |
7.2.3 实验室常用染料 | 第81-82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82页 |
7.3.1 酶活测定 | 第82页 |
7.3.2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的纯化 | 第82页 |
7.3.3 巴尔喀什蘑菇漆酶的 SDS-PAGE 纯度检测 | 第82页 |
7.3.4 漆酶蛋白质的 N 端测序 | 第82页 |
7.4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的理化性质 | 第82-85页 |
7.4.1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底物特异性分析 | 第82-83页 |
7.4.2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83页 |
7.4.3 最适反应 pH 的测定 | 第83页 |
7.4.4 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 第83页 |
7.4.5 金属离子对漆酶的影响 | 第83-84页 |
7.4.6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对染料的降解 | 第84页 |
7.4.7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对孔雀绿的解毒作用 | 第84-85页 |
7.5 结果与分析 | 第85-94页 |
7.5.1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分离纯化的结果 | 第85-88页 |
7.5.2 巴尔喀什蘑菇漆酶分离纯化效率 | 第88页 |
7.5.3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的理化性质 | 第88-93页 |
7.5.4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对孔雀绿的解毒作用 | 第93-94页 |
7.6 讨论: | 第94-9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95-97页 |
8.1 结论 | 第95-96页 |
8.2 下一步工作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