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无损检测概述 | 第15-16页 |
1.3 轨道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7-19页 |
1.4.1 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钢轨顶面缺陷漏磁检测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电磁学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1.1 铁磁性物质磁化机理 | 第21-22页 |
2.1.2 电磁学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2.2 电磁学基本定律 | 第23-25页 |
2.2.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第23页 |
2.2.2 磁场高斯定理 | 第23-24页 |
2.2.3 安培环路定理 | 第24页 |
2.2.4 磁场磁路定律 | 第24页 |
2.2.5 麦克斯韦方程组 | 第24-25页 |
2.3 漏磁场的形成及漏磁检测原理 | 第25-26页 |
2.3.1 漏磁场的形成 | 第25页 |
2.3.2 漏磁检测原理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传感器性能优化分析 | 第27-43页 |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3.2 有限元仿真工具AnsoftMaxwel | 第28-29页 |
3.2.1 AnsoftMaxwel简介 | 第28页 |
3.2.2 AnsoftMaxwell电磁场稳态仿真 | 第28-29页 |
3.2.3 AnsoftMaxwell电磁场瞬态仿真 | 第29页 |
3.3 钢轨顶面缺陷检测仿真建模 | 第29-31页 |
3.3.1 前处理过程分析 | 第30-31页 |
3.3.2 求解参数的设定和后处理过程分析 | 第31页 |
3.4 铁氧体聚磁探头的性能优化研究 | 第31-40页 |
3.4.1 基于稳态模型的检测点位置分析 | 第32-36页 |
3.4.2 基于瞬态模型的铁氧体形状分析 | 第36-40页 |
3.5 铁氧体聚磁探头对于提离影响的抑制能力分析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轨面适应承载机构的裂纹巡检系统设计 | 第43-55页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43-44页 |
4.2 检测探头设计 | 第44-47页 |
4.2.1 手推机构检测探头设计 | 第44-45页 |
4.2.2 高速机构检测探头设计 | 第45-47页 |
4.3 钢轨轨面适应承载机构设计 | 第47-48页 |
4.3.1 手推实验机构 | 第47-48页 |
4.3.2 高速巡检机构 | 第48页 |
4.4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 第48-50页 |
4.4.1 滤波电路 | 第49页 |
4.4.2 放大电路 | 第49-50页 |
4.5 系统主机及电源模块设计 | 第50-51页 |
4.5.1 工控机和采集卡 | 第50-51页 |
4.5.2 电源模块 | 第51页 |
4.6 软件设计 | 第51-54页 |
4.6.1 下位机调理电路单片机软件设计 | 第51-52页 |
4.6.2 上位机人机交互程序设计 | 第52-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钢轨顶面裂纹检测试验分析 | 第55-75页 |
5.1 基于轨面适应承载机构的手推车实验 | 第55-64页 |
5.1.1 深度与宽度不同的裂纹指标 | 第55-56页 |
5.1.2 不同长度的裂纹指标 | 第56-58页 |
5.1.3 与列车运行方向成不同角度的裂纹指标 | 第58-59页 |
5.1.4 与水平面成不同角度的裂纹指标 | 第59-61页 |
5.1.5 不同埋藏深度的裂纹指标 | 第61-62页 |
5.1.6 线切割不同深度的裂纹指标 | 第62-64页 |
5.2 新型探伤车车载人工样例巡检实验 | 第64-74页 |
5.2.1 探伤车巡检实验场地及钢轨人工样例介绍 | 第64-67页 |
5.2.2 探伤车车载高速实验分析 | 第67-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