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3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7-19页 |
1.1 队列患者 | 第17-18页 |
1.2 门诊患者 | 第18-19页 |
2 材料 | 第19-20页 |
2.1 试剂 | 第19页 |
2.2 耗材 | 第19-20页 |
2.3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3 方法 | 第20-32页 |
3.1 全血、血浆及PBMC的采集、分离和冻存 | 第20-22页 |
3.2 PBMCs的复苏 | 第22-23页 |
3.3 全血、PBMC中DNA的提取 | 第23-25页 |
3.4 HIV-1 DNA的定量检测 | 第25-27页 |
3.5 HIV-1 DNA检测结果的换算 | 第27-28页 |
3.6 血浆HIV-1病毒载量的检测 | 第28-29页 |
3.7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 第29-30页 |
3.8 统计学分析 | 第30-32页 |
结果 | 第32-56页 |
第一部分:全血与PBMCs中HIV-1 D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 第32-36页 |
1.1 入组患者的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1.2 全血和PBMC中HIV-1 DNA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 第33-36页 |
第二部分: HIV-1慢性感染者外周血HIV-1 DNA的下降规律和影响因素 | 第36-49页 |
2.1 研究路线(图2) | 第36-37页 |
2.2 慢性期初治队列患者的基线特征 | 第37-38页 |
2.3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IV-1 DNA的下降规律 | 第38-42页 |
2.4 影响HIV-1 DNA在96周时低于100拷贝/10~6 PBMCs的基线因素 | 第42-43页 |
2.5 HIV-1 DNA的临床意义 | 第43-44页 |
2.6 HIV-1 DNA的的预测模型 | 第44-49页 |
第三部分: 治疗2年后HIV-1 DNA低于20拷贝/10~6 PBMCs的影响因素 | 第49-5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49-50页 |
3.2 患者的基本特征 | 第50-51页 |
3.3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学和免疫学指标的动态变化 | 第51-53页 |
3.4 影响治疗96周时HIV-1 DNA低于20拷贝/10~6 PBMCs的因素 | 第53-56页 |
讨论 | 第5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综述 | 第77-94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