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村留用地”制度体现对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重视 | 第12页 |
1.1.2 “村留用地”的由政策性探讨转向实施性探讨 | 第12-13页 |
1.1.3 广州积累了大量的村留用地,低效利用问题突出 | 第13页 |
1.1.4 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2.1 村留用地的概念 | 第14页 |
1.2.2 村留用地的起源 | 第14-15页 |
1.2.3 村留用地的作用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1 城乡关系与农村角色 | 第16-18页 |
1.3.2 村留用地政策的提出及变迁 | 第18-19页 |
1.3.3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村留用地管控探索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技术框架及路线 | 第20-23页 |
1.5.1 文章结构 | 第20-2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村留用地政策分析 | 第23-41页 |
2.1 全国层面村留用地政策情况 | 第23-24页 |
2.1.1 国家层面鼓励多元安置保障集体利益 | 第23页 |
2.1.2 自然资源部引导节约集约用地 | 第23-24页 |
2.2 广东省层面村留用地政策情况 | 第24-27页 |
2.2.1 探索多种模式推进实施 | 第24-27页 |
2.3 广州市层面村留用地政策起源与演变 | 第27-32页 |
2.3.1 广州市村留用地政策的起源 | 第27页 |
2.3.2 广州市村留用地政策的演变 | 第27-31页 |
2.3.3 广州村留用地政策的特点 | 第31-32页 |
2.4 其他省市村留用地情况 | 第32-34页 |
2.4.1 浙江省村留用地政策情况 | 第32页 |
2.4.2 杭州市村留用地政策情况 | 第32-33页 |
2.4.6 浙江地区与广东地区村留用地政策差异性思考 | 第33-34页 |
2.5 村留用地的开发模式 | 第34-36页 |
2.5.1 村留用地的传统开发模式 | 第34-35页 |
2.5.2 村“留用地”的新型开发模式 | 第35-36页 |
2.6 村留用地再认识 | 第36-40页 |
2.6.1 村留用地本质上是集体所有权下的永久土地收益权 | 第36页 |
2.6.2 村留用地实施的根本问题是规划干预内的权益平衡 | 第36-37页 |
2.6.3 集体土地开发的“城市共享”定义 | 第37-39页 |
2.6.4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村留用地面临机遇与挑战 | 第39-4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广州市村留用地现状实施与规划情况 | 第41-63页 |
3.1 广州市村留用地现状总体情况 | 第41-44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41页 |
3.1.2 总体情况 | 第41-42页 |
3.1.3 开发水平 | 第42页 |
3.1.4 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3.2 村留用地与城市规划的符合性 | 第44-50页 |
3.2.1 与广州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 第44-46页 |
3.2.2 与现行控规的关系 | 第46-50页 |
3.3 村留用地实施情况调研与评价 | 第50-58页 |
3.3.1 调研项目选择 | 第50-51页 |
3.3.2 调研方式 | 第51页 |
3.3.3 调研项目一:白云区金沙洲沙凤村永旺梦乐城 | 第51-53页 |
3.3.4 调研项目二:白云区人和镇村留用地集聚区 | 第53-58页 |
3.4 传统规划编制反思 | 第58-62页 |
3.4.1 广州市规委会审议中涉及村留用地逐年增加 | 第58-60页 |
3.4.2 从单一的规划技术走向规划与经济评估并重 | 第60-61页 |
3.4.3 从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到上下结合的协调机制 | 第61页 |
3.4.4 从全面刚性控制走向刚性和弹性要求兼顾 | 第61-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白云区村留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探索 | 第63-75页 |
4.1 现状情况 | 第63-65页 |
4.1.1 项目背景 | 第63页 |
4.1.2 留用地指标情况 | 第63-65页 |
4.2 存在问题 | 第65-66页 |
4.3 工作思路 | 第66-67页 |
4.4 产业导控 | 第67-69页 |
4.4.1 控规管控原则 | 第68-69页 |
4.5 “基准容积率”控制 | 第69页 |
4.6 全面参与的“协商式规划” | 第69-72页 |
4.7 项目总结 | 第72-7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控规编制中的“村留用地”管控模式 | 第75-93页 |
5.1 控规编制中的管控模式 | 第75-79页 |
5.1.1 控规编制的价值取向 | 第75页 |
5.1.2 村留用地在控规编制中的定位 | 第75-77页 |
5.1.3 控规编制中涉及村留用地的考量因素 | 第77-78页 |
5.1.4 村留用地分类控制 | 第78-79页 |
5.2 模式一:“积散成片”模式 | 第79-81页 |
5.2.1 主要目的 | 第79页 |
5.2.2 工作原则 | 第79页 |
5.2.3 规划过程 | 第79-81页 |
5.3 模式二:“以量换地”模式 | 第81-83页 |
5.3.1 主要目的 | 第81页 |
5.3.2 工作原则 | 第81-82页 |
5.3.3 规划过程 | 第82-83页 |
5.4 模式三:“异地入园”模式 | 第83-84页 |
5.4.1 主要目的 | 第83页 |
5.4.2 工作原则 | 第83-84页 |
5.4.3 规划过程 | 第84页 |
5.5 模式四:“弹性控制”模式 | 第84-89页 |
5.5.1 主要目的 | 第85页 |
5.5.2 工作原则 | 第85页 |
5.5.3 规划过程 | 第85-89页 |
5.6 模式五:“存量更新”模式 | 第89-92页 |
5.6.1 主要目的 | 第90页 |
5.6.2 工作原则 | 第90-91页 |
5.6.3 规划过程 | 第91-9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