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8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5页 |
1.2.1 模糊QFD方法 | 第16-19页 |
1.2.2 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 | 第19-22页 |
1.2.3 感性工学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2.4 榨汁类系列产品 | 第30-35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内容与框架 | 第35-3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35-38页 |
第2章 产品感性意象的提取与评价 | 第38-52页 |
2.1 产品的感性意象 | 第38-39页 |
2.2 产品感性意象的提取方法 | 第39-41页 |
2.2.1 访谈法 | 第39-40页 |
2.2.2 KJ法 | 第40-41页 |
2.3 产品感性意象的评价 | 第41-46页 |
2.3.1 基于生理学的测量技术 | 第41-42页 |
2.3.2 基于心理学的测量技术 | 第42-46页 |
2.4 感性意象的模糊性研究 | 第46-51页 |
2.4.1 AHP的模糊化研究 | 第47-49页 |
2.4.2 Kano的模糊化研究 | 第49-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感性意象与形态元素之间的映射方法 | 第52-67页 |
3.1 产品造型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 第52-53页 |
3.1.1 产品造型的概念 | 第52-53页 |
3.1.2 产品造型的基本要素 | 第53页 |
3.2 产品形态元素的辨识 | 第53-55页 |
3.3 数理统计方法 | 第55-57页 |
3.3.1 数量化Ⅰ类 | 第55-56页 |
3.3.2 联合分析 | 第56-57页 |
3.4 人工智能技术 | 第57-63页 |
3.4.1 模糊集理论 | 第57-61页 |
3.4.2 粗糙集理论 | 第61-63页 |
3.5 QFD的关联关系 | 第63-66页 |
3.5.1 基于模糊集的关联关系确定 | 第63-64页 |
3.5.2 基于粗糙集的关联关系确定 | 第64-65页 |
3.5.3 基于灰关联分析的关联关系确定 | 第65-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基于情感重要度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 | 第67-89页 |
4.1 确定研究主题 | 第68-69页 |
4.2 产品图片的收集与制作 | 第69-71页 |
4.3 建立形态解构表 | 第71页 |
4.4 代表性感性语意的筛选 | 第71-80页 |
4.4.1 数据收集 | 第71-74页 |
4.4.2 运用因子分析法测评矩阵 | 第74-77页 |
4.4.3 建立柳橙机感性语意的层级架构 | 第77-78页 |
4.4.4 计算各意象因子的相对重要权重 | 第78-80页 |
4.5 感性语意与产品形态元素之间的设计分析 | 第80-82页 |
4.6 三维模型验证 | 第82-84页 |
4.7 结果讨论 | 第84-87页 |
4.7.1 感性工学中模糊AHP与专家评点法的比较 | 第84页 |
4.7.2 模糊QFD与数量化Ⅰ类的比较 | 第84-8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基于情感满意度与重要度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 | 第89-106页 |
5.1 前置实验 | 第90-95页 |
5.1.1 产品样本的制作 | 第90页 |
5.1.2 确定访谈对象 | 第90-91页 |
5.1.3 提取产品的感性词汇 | 第91-95页 |
5.1.4 建构产品形态解构表 | 第95页 |
5.2 模糊Kano品质属性分类 | 第95-97页 |
5.3 模糊AHP计算感性词汇的初始权重 | 第97-98页 |
5.4 调整系数后的最终权重排序 | 第98-99页 |
5.5 模糊QFD建立关键感性词汇与工程特征的设计矩阵 | 第99-104页 |
5.5.1 “美观时尚”的工程特征排序 | 第99-100页 |
5.5.2 “温馨舒适”的工程特征排序 | 第100-102页 |
5.5.3 “简约现代”的工程特征排序 | 第102-104页 |
5.6 结果讨论 | 第104-10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6章 顾客美学满意度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 | 第106-127页 |
6.1 确定研究主题 | 第107页 |
6.2 前置实验 | 第107-112页 |
6.2.1 美学品质的收集 | 第107-108页 |
6.2.2 破壁机形态解构 | 第108-110页 |
6.2.3 挑选代表性样本 | 第110-112页 |
6.3 粗糙集理论确定核心美学品质及其重要度 | 第112-119页 |
6.3.1 获取核心美学品质 | 第115-117页 |
6.3.2 确定核心美学品质的重要度 | 第117页 |
6.3.3 网络图表达情感属性间的关联强度 | 第117-119页 |
6.4 模糊QFD的设计特征排序 | 第119页 |
6.5 创意设计及验证 | 第119-124页 |
6.5.1 创意设计 | 第119-123页 |
6.5.2 验证实验 | 第123-124页 |
6.6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25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7.1 结论 | 第127-129页 |
7.2 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学术成果 | 第148-150页 |
附录 | 第150-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