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3 文献综述总结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创新点和存在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关于大数据和出口骗税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大数据相关概念 | 第18页 |
2.1.2 出口退税及骗税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2 有关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2.2.1 寻租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 第21页 |
2.2.3 大数据的4v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海关利用大数据防范出口骗税现状分析 | 第23-31页 |
3.1 大数据在出口退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 第23-29页 |
3.1.1 金税三期工程 | 第23-24页 |
3.1.2 海关金关工程 | 第24-28页 |
3.1.3 海关风险预警处置和审计监督平台 | 第28-29页 |
3.2 海关出口退税大数据分类 | 第29-31页 |
3.2.1 海关报关单数据信息 | 第29-30页 |
3.2.2 其他管理部门数据 | 第30-31页 |
第4章 海关运用大数据防范出口骗税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 第31-34页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2页 |
4.1.1 数据碎片化问题依然存在,不同部门间数据无法共享 | 第31页 |
4.1.2 数据时效性和针对性仍然不强 | 第31-32页 |
4.1.3 对于海量数据利用程度有限 | 第32页 |
4.1.4 数据深度分析能力有限 | 第32页 |
4.2 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2-34页 |
4.2.1 缺乏大数据管理的顶层设计 | 第32-33页 |
4.2.2 数据采集技术跟时代脱节,数据质量低下。 | 第33页 |
4.2.3 数据分析技术弱化 | 第33页 |
4.2.4 海关精通大数据人才匮乏 | 第33-34页 |
第5章 加强海关应用大数据防范出口骗税的对策及建议 | 第34-42页 |
5.1 完善顶层设计,实现监管组织机构创新 | 第34-35页 |
5.1.1 确定发展大数据在海关监管的战略地位 | 第34页 |
5.1.2 货物监管转向对企业法人及自然人的监管。 | 第34-35页 |
5.1.3 以社会机构为依托,逐步扩大大数据合作领域。 | 第35页 |
5.2 扩大大数据获取渠道,建设大数据混合云平台 | 第35-39页 |
5.2.1 构建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大数据的深度挖掘。 | 第35-36页 |
5.2.2 打造数据雷达,实现风险鉴别与异常预警。 | 第36页 |
5.2.3 建立数据路由,加强信息沟通 | 第36-37页 |
5.2.4 建设“云仓大使”,实现跨部门的海量数据对碰。 | 第37-39页 |
5.3 推行智慧海关,建设智能监管云和智慧决策云 | 第39-42页 |
5.3.1 智能监管云的建设 | 第39-41页 |
5.3.2 智能决策云的建设 | 第41-42页 |
第6章 以青岛海关运用大数据防范出口骗税为例阐述大数据的应用 | 第42-54页 |
6.1 青岛海关从企业进出口行为方面构建防范企业出口骗税模型 | 第42-45页 |
6.1.1 青岛海关从企业进出口行为方面构建大数据防范企业出口骗税模型目标 | 第42页 |
6.1.2 青岛海关从企业进出口行为方面构建大数据防范企业出口骗税模型方法 | 第42-45页 |
6.2 从审单角度构建防范出口骗税模型 | 第45-49页 |
6.2.1 从审单角度构建防范出口骗税模型目标 | 第45-46页 |
6.2.2 从审单角度构建防范出口骗税模型基本描述 | 第46-49页 |
6.3 青岛海关构建模型“虚假贸易和出口骗税监控系统”防范出口骗税 | 第49-54页 |
6.3.1 系统简介 | 第49-50页 |
6.3.2 打击出口骗税成功案例 | 第50-54页 |
第7章 结语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