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目的 | 第11-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1.3.1 国内研究和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1.3.2 国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5.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9-25页 |
2.1 智慧城市的概念、特征 | 第19-23页 |
2.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 第19-21页 |
2.1.2 智慧城市的特征 | 第21-22页 |
2.1.3 智慧城市的主体内容 | 第22-23页 |
2.2 新型智慧城市的特点 | 第23-25页 |
2.2.1 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 | 第23页 |
2.2.2 新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和特点 | 第23-25页 |
第3章 天津市滨海新区智慧城市建设及政府的统筹推进作用 | 第25-42页 |
3.1 天津市滨海新区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 第25-30页 |
3.1.1 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3.1.2 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信息化建设现状 | 第26-28页 |
3.1.3 天津市滨海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 第28-30页 |
3.2 天津市滨海新区智慧城市建设 | 第30-37页 |
3.2.1 建设目标 | 第30-31页 |
3.2.2 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 | 第31-32页 |
3.2.3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 第32-34页 |
3.2.4 优化民生服务质量 | 第34-35页 |
3.2.5 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产业升级 | 第35-36页 |
3.2.6 发展新兴信息技术产业 | 第36-37页 |
3.3 政府推进的主体作用 | 第37-42页 |
3.3.1 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 第38-39页 |
3.3.2 掌握数据、实现共享 | 第39-40页 |
3.3.3 智慧政府建设 | 第40-41页 |
3.3.4 统筹推进其他智慧城市项目顺利实施 | 第41-42页 |
第4章 天津市滨海新区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50页 |
4.1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 第42-47页 |
4.1.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第42-45页 |
4.1.2 智慧城市发展环境不完善 | 第45-46页 |
4.1.3 各部门之间与部门内部对智慧城市认识相对不足 | 第46-47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47-50页 |
4.2.1 建设模式相对单一 | 第47页 |
4.2.2 创新力度不够 | 第47-48页 |
4.2.3 有效供给不足 | 第48页 |
4.2.4 部门间缺乏有力统一的领导统筹机制 | 第48-50页 |
第5章 新型智慧城市理念的启示与借鉴 | 第50-54页 |
5.1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 | 第50-51页 |
5.1.1 天津市“智慧和平”项目建设 | 第50-51页 |
5.1.2 乌镇的公众参与平台 | 第51页 |
5.2 对滨海新区的启示 | 第51-54页 |
5.2.1 投资模式多元化 | 第51-52页 |
5.2.2 推进模式的转变 | 第52-53页 |
5.2.3 服务方式的优化 | 第53-54页 |
第6章 推进滨海新区向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 | 第54-59页 |
6.1 积极引导多方投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 第54-55页 |
6.1.1 滨海新区电子政务专网建设 | 第54页 |
6.1.2 通过机制创新等多种方式,带动相关产业投资 | 第54-55页 |
6.2 创新发展,推进“互联网+” | 第55-56页 |
6.3 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第56-57页 |
6.3.1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 第56页 |
6.3.2 强化载体、培育产业 | 第56-57页 |
6.4 转变政府理念,打造升级版“智慧滨海” | 第57-59页 |
6.4.1 明确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 第57页 |
6.4.2 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思想 | 第57页 |
6.4.3 转变发展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