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无索区长度对矮塔斜拉桥结构行为的影响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与命名第11-12页
        1.1.1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第11-12页
        1.1.2 “矮塔斜拉桥”名字的由来第12页
    1.2 矮塔斜拉桥国内外发展综述第12-19页
        1.2.1 矮塔斜拉桥在国外的发展第12-16页
        1.2.2 矮塔斜拉桥在国内的发展第16-19页
    1.3 矮塔斜拉桥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1 研究进展和成果第19-20页
        1.3.2 发展趋势第20-21页
    1.4 本文研究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2章 矮塔斜拉桥的结构特点及适用场合第22-30页
    2.1 矮塔斜拉桥的构造形式第22-24页
        2.1.1 矮塔斜拉桥的分类第22页
        2.1.2 构造特点第22-23页
        2.1.3 受力特点第23-24页
        2.1.4 斜拉索布置形式的特殊之处第24页
    2.2 矮塔斜拉桥的优点及体系选择第24-27页
        2.2.1 矮塔斜拉桥与PC梁桥的比较第24-25页
        2.2.2 矮塔斜拉桥与常规斜拉桥的比较第25页
        2.2.3 结构体系第25-27页
    2.3 矮塔斜拉桥的经济跨度及适用场合第27-29页
        2.3.1 矮塔斜拉桥的经济跨度第27页
        2.3.2 矮塔斜拉桥适用场合第27页
        2.3.3 矮塔斜拉桥在多塔多跨桥梁中的应用第27-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索力优化方法及ANSYS优化模块第30-37页
    3.1 索力优化方法第30-32页
        3.1.1 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原则第30页
        3.1.2 索力优化数学方法第30-32页
    3.2 ANSYS优化模块简介第32-35页
        3.2.1 优化概念简介第32-33页
        3.2.2 有限元法简介第33页
        3.2.3 基于APDL的设计优化法第33-35页
    3.3 结构几何非线性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示例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7-46页
    4.1 工程概况第37页
    4.2 计算参数第37-38页
        4.2.1 结构材料和截面特性参数第37-38页
        4.2.2 计算荷载参数第38页
    4.3 模型建立的基本原则第38-39页
    4.4 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9-45页
        4.4.1 主梁的构造与有限元模拟第39-41页
        4.4.2 桥墩的构造与有限元模拟第41-42页
        4.4.3 主塔的构造与有限元模拟第42页
        4.4.4 斜拉索的构造与有限元模拟第42-43页
        4.4.5 边界条件和构件连接处的构造与有限元模拟第43-44页
        4.4.6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4-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无索区长度对结构行为的影响第46-73页
    5.1 无索区长度优化的必要性第46-47页
    5.2 无索区长度研究的方法第47-48页
        5.2.1 研究的考察因素第47页
        5.2.2 成桥索力优化目标函数的选取第47-48页
    5.3 塔旁无索区长度的影响第48-60页
        5.3.1 计算分析模型第48-49页
        5.3.2 对成桥索力的影响第49-52页
        5.3.3 对主梁弯矩和刚度的影响第52-55页
        5.3.4 优化前后主梁弯矩图和位移图对比第55-58页
        5.3.5 对主梁塔根轴力的影响第58-60页
    5.4 跨中无索区长度的影响第60-70页
        5.4.1 计算分析模型第60-61页
        5.4.2 对成桥索力的影响第61-63页
        5.4.3 对主梁弯矩和刚度的影响第63-65页
        5.4.4 优化前后主梁弯矩图和位移图对比第65-68页
        5.4.5 对主梁塔根轴力的影响第68-70页
    5.5 无索区长度对活载效应影响总结第70-71页
    5.6 非线性效应分析第71-72页
    5.7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74页
    6.2 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时租赁自行车调配路径优化研究
下一篇:含软弱夹层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及支护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