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PEG模拟耐干旱大豆种质资源的筛选及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致谢第8-9页
缩略词表第9-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4页
    1.1 植物耐干旱研究进展第16-18页
        1.1.1 植物耐干旱机制研究第16-17页
        1.1.2 大豆耐干旱研究第17-18页
    1.2 植物耐干旱筛选方法评价第18-19页
        1.2.1 植物耐干旱评价指标第18-19页
        1.2.2 植物耐干旱鉴定方法第19页
    1.3 植物耐干旱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第19-23页
        1.3.1 光合系统第19-20页
        1.3.2 抗氧化酶系统第20-21页
        1.3.3 渗透调节物质第21-22页
        1.3.4 耐旱性分子机制研究第22-23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PEG模拟干旱对苗期耐干旱大豆品种的筛选第24-39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5-29页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7-29页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29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9-36页
        2.4.1 PEG模拟干旱最适浓度的筛选第29-30页
        2.4.2 PEG模拟干旱对叶片萎蔫和萎蔫指数的影响第30-31页
        2.4.3 PEG模拟干旱对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第31-32页
        2.4.4 PEG模拟干旱对地下部根系的影响第32-35页
        2.4.5 大豆种质资源耐旱性的综合评价第35-36页
    2.5 讨论第36-39页
        2.5.1 耐旱筛选的最适PEG浓度第36-37页
        2.5.2 萎蔫指数与地上部性状相关性第37页
        2.5.3 萎蔫指数与地下部根系相关性第37-38页
        2.5.4 耐旱筛选方法评价第38-39页
第三章 PEG模拟干旱对大豆光合成系统的影响第39-51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3.2.2 常用溶液与配制第40页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0-41页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41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1-48页
        3.4.1 PEG模拟干旱对地上部干重的影响第41-42页
        3.4.2 PEG模拟干旱对地下部根系形态建成的影响第42-44页
        3.4.3 PEG模拟干旱对根系活力的影响第44页
        3.4.4 PEG模拟干旱对叶片气孔开闭、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第44-46页
        3.4.5 PEG模拟干旱对叶片中叶绿素的影响第46-48页
    3.5 讨论第48-51页
        3.5.1 干旱与地上地下部分生长第48页
        3.5.2 干旱与气孔形态、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第48-49页
        3.5.3 干旱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第49-51页
第四章 PEG模拟干旱对大豆抗氧化酶系统及脯氨酸的影响第51-69页
    4.1 引言第51-5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2-61页
        4.2.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2页
        4.2.2 常用溶液与试剂第52-53页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3-61页
    4.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61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61-66页
        4.4.1 PEG模拟干旱对抗氧化酶类和MDA的影响第61-63页
        4.4.2 PEG模拟干旱对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影响第63-64页
        4.4.3 PEG模拟干旱对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酶类的影响第64-65页
        4.4.4 PEG模拟干旱对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第65-66页
    4.5 讨论第66-69页
        4.5.1 干旱与抗氧化系统第66-67页
        4.5.2 干旱与渗透调节物质第67页
        4.5.3 干旱与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酶第67-68页
        4.5.4 干旱与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第68-6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5.1 结论第69-70页
    5.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本企业劳资关系变迁研究
下一篇:平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