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缩写词表 | 第14-1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1 纤维素酶概述 | 第15-17页 |
1.1.1 木质纤维素概述 | 第15页 |
1.1.2 纤维素酶概述 | 第15-17页 |
1.2 糖苷水解酶家族蛋白GH61概述 | 第17-19页 |
1.2.1 GH61的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1.2.2 GH61的化学结构 | 第18页 |
1.2.3 GH61的催化机制 | 第18-19页 |
1.2.4 GH61在木质纤维素降解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 第19页 |
1.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概述 | 第19-24页 |
1.3.1 介导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 第19-21页 |
1.3.2 ATMT法在丝状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页 |
1.3.3 ATMT遗传转化法的优点 | 第21-22页 |
1.3.4 ATMT转化率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2章 桧状青霉9-3的基因组测序分析 | 第26-34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6-27页 |
2.1.1 菌株 | 第26页 |
2.1.2 培养基 | 第26-27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2.1 桧状青霉9-3的基因组DNA提取及测序 | 第27-28页 |
2.2.2 基因组测序及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 第28页 |
2.2.3 基因组组装 | 第28页 |
2.2.4 基因预测和注释 | 第28-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2.3.1 桧状青霉9-3基因组测序及预测概况 | 第30-31页 |
2.3.2 KOG功能分类 | 第31-32页 |
2.3.3 GO功能分类 | 第32页 |
2.3.4 水解酶分析 | 第32-33页 |
2.4 讨论 | 第33-34页 |
第3章 桧状青霉9-3ATMT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34-43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34-36页 |
3.1.1 菌株及载体 | 第34-35页 |
3.1.2 培养基 | 第35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3.2.1 pCAMBIA1300质粒的提取 | 第36-37页 |
3.2.2 农杆菌AGL-1介导桧状青霉9-3ATMT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37-38页 |
3.2.3 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3.3.1 pCAMBIA1300质粒转化农杆菌的验证筛选 | 第39页 |
3.3.2 农杆菌AGL-1介导桧状青霉9-3ATMT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39-42页 |
3.3.3 转化子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42页 |
3.4 讨论 | 第42-43页 |
第4章 桧状青霉9-3GH61基因功能研究 | 第43-59页 |
4.1 研究材料 | 第43-46页 |
4.1.1 菌株及载体 | 第43-44页 |
4.1.2 培养基 | 第44-45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45-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4.2.1 目的基因GH61敲除盒的构建 | 第46-49页 |
4.2.2 桧状青霉9-3的ATMT转化及验证 | 第49-50页 |
4.2.3 野生株与敲除株的表型分析 | 第50页 |
4.2.4 野生株与敲除株的酶活力比较 | 第50-51页 |
4.2.5 生物量的测定 | 第51页 |
4.2.6 胞外酶液降解纤维素底物能力的比较 | 第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4.3.1 GH61敲除盒的构建 | 第51-53页 |
4.3.2 GH61在桧状青霉9-3中的敲除验证 | 第53-54页 |
4.3.3 Southernblot验证 | 第54页 |
4.3.4 野生株与敲除株的表型比较 | 第54-55页 |
4.3.5 野生株和敲除株在不同碳源和选择压力下生长速率的比较 | 第55-56页 |
4.3.6 野生株与敲除株胞外蛋白浓度和酶活力的比较 | 第56-57页 |
4.3.7 野生株与敲除株生物量的比较 | 第57-58页 |
4.3.8 野生株与敲除株胞外酶液降解纤维素底物能力的比较 | 第58页 |
4.4 讨论 | 第58-59页 |
第5章 GH61基因的异源表达及其协同作用 | 第59-69页 |
5.1 研究材料 | 第59-60页 |
5.1.1 菌株及载体 | 第59-60页 |
5.1.2 培养基 | 第60页 |
5.1.3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0-65页 |
5.2.1 桧状青霉9-3RNA的提取 | 第60-61页 |
5.2.2 反转录 | 第61页 |
5.2.3 GH6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1-63页 |
5.2.4 黑曲霉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63-64页 |
5.2.5 野生株和重组株β-葡萄糖苷酶酶活比较 | 第64页 |
5.2.6 重组蛋白协同作用的研究 | 第64-6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5.3.1 GH61基因的扩增 | 第65页 |
5.3.2 目的片段和载体同位点酶切回收 | 第65-66页 |
5.3.3 黑曲霉转化子的验证 | 第66-67页 |
5.3.4 GH61对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酶活的影响 | 第67页 |
5.3.5 野生株与重组株胞外酶液降解纤维素底物能力的比较 | 第67-68页 |
5.4 讨论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