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以及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5-21页 |
1.2.1 转子系统碰摩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水轮机机组电磁拉力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2.3 动网格及流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4 流固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轴系电磁耦合建模方法研究 | 第24-38页 |
2.1 Newmark-β结合Newton-Raphson | 第24-27页 |
2.1.1 Newmark-β法 | 第24-25页 |
2.1.2 Newton-Raphson法 | 第25-27页 |
2.1.3 收敛准则的确定 | 第27页 |
2.2 双跨双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7-35页 |
2.2.1 电磁耦合响应有限元模型 | 第27-32页 |
2.2.2 电磁耦合响应作用力模型 | 第32-35页 |
2.3 双跨转子电磁耦合振动参数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轴系耦合碰摩振动特性分析 | 第38-66页 |
3.1 双跨双转子系统碰摩动力学模型 | 第38-39页 |
3.2 电磁-碰摩耦合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39-40页 |
3.3 双跨双转子系统碰摩动力学分析 | 第40-65页 |
3.3.1 转速对水轮机轴系振动特性影响 | 第41-49页 |
3.3.2 定子刚度对轴系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49-57页 |
3.3.3 摩擦系数对轴系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57-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现场实验 | 第66-74页 |
4.1 现场实验目的 | 第66页 |
4.2 现场实验内容 | 第66-67页 |
4.3 现场实验系统 | 第67-69页 |
4.4 现场实验结果与真机结构对比分析 | 第69-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过渡过程的流体动力学分析 | 第74-90页 |
5.1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基本力特性解析表达式 | 第74-79页 |
5.2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过渡过程水压变化规律 | 第79-80页 |
5.3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数值模拟的动网格模型 | 第80-81页 |
5.4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全流道的动态湍流模型 | 第81-83页 |
5.5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启动过渡过程 | 第83-85页 |
5.6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飞逸过渡过程 | 第85-8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6章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多物理场耦合振动特性分析 | 第90-116页 |
6.1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流固耦合模态分析 | 第90-104页 |
6.1.1 流固耦合湿模态法 | 第90-93页 |
6.1.2 声学流体与结构耦合 | 第93-94页 |
6.1.3 水轮机有限元模型 | 第94-97页 |
6.1.4 流固耦合模态分析 | 第97-102页 |
6.1.5 流固耦合模态分析与其他振源频率对比 | 第102-104页 |
6.2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流固耦合谐响应分析 | 第104-108页 |
6.2.1 谐响应动力学方程 | 第104-106页 |
6.2.2 流固耦合谐响应分析 | 第106-108页 |
6.3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流固耦合地震谱分析 | 第108-114页 |
6.3.1 谐分析振型组合 | 第108页 |
6.3.2 地震时域响应及频域响应 | 第108-11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7章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流固耦合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116-128页 |
7.1 流体运动方程 | 第116-122页 |
7.2 结构运动方程 | 第122-123页 |
7.3 整机流固耦合瞬态分析 | 第123-12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28-132页 |
8.1 结论 | 第128-130页 |
8.2 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和科研、获奖情况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