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爆破损伤区形成与控制 | 第14-17页 |
1.2.2 爆破损伤区检测方法及声波检测技术 | 第17-19页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0-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2章 岩石爆破损伤机理及检测技术 | 第23-47页 |
2.1 爆破损伤区形成机理 | 第23-38页 |
2.1.1 爆破损伤分区 | 第23-25页 |
2.1.2 爆破损伤模型 | 第25-27页 |
2.1.3 爆炸应力波驱动的岩石微裂纹扩展特征 | 第27-38页 |
2.2 开挖爆破损伤区常用检测方法 | 第38-39页 |
2.3 工程实例 | 第39-46页 |
2.3.1 工程背景 | 第39-41页 |
2.3.2 检测设备及方法 | 第41-43页 |
2.3.3 检测成果 | 第43-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基于纵波速度变化率的爆破损伤区检测方法 | 第47-67页 |
3.1 基于声波速度的岩体损伤检测原理 | 第47-52页 |
3.1.1 弹性波传播理论 | 第47-51页 |
3.1.2 岩体特性对声波速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 声波测试系统与测试原理 | 第52-57页 |
3.2.1 声波测试系统 | 第52-53页 |
3.2.2 声波测试工作原理 | 第53-57页 |
3.3 基于纵波速度变化率的岩体损伤判据 | 第57-59页 |
3.4 基于纵波速度变化的岩体损伤测试方法的缺陷 | 第59-65页 |
3.4.1 测试孔方位的影响 | 第59-62页 |
3.4.2 测试孔孔壁与换能器之间距离的影响 | 第62-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基于声波衰减参数的爆破损伤区检测方法 | 第67-85页 |
4.1 声波的衰减机制 | 第67-70页 |
4.1.1 声波的几何扩散 | 第67-68页 |
4.1.2 岩体介质的阻尼作用 | 第68-69页 |
4.1.3 声波在介质界面的透反射 | 第69页 |
4.1.4 衰减机制的微观解释 | 第69-70页 |
4.2 岩体损伤声波衰减参数现场测试及分析 | 第70-76页 |
4.2.1 现场测试内容及测试条件 | 第71-72页 |
4.2.2 现场实测数据分析 | 第72-76页 |
4.3 耦合条件对振幅测试的影响 | 第76-79页 |
4.3.1 室内试验设计 | 第76-77页 |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7-79页 |
4.4 声波测试装置的改进 | 第79-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基于纵波上升时间的爆破损伤区检测方法 | 第85-107页 |
5.1 纵波上升时间测试指标 | 第85-86页 |
5.2 水耦合距离对纵波速度及上升时间的影响 | 第86-89页 |
5.2.1 水耦合距离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86-88页 |
5.2.2 水耦合距离影响的试验验证 | 第88-89页 |
5.3 基于纵波上升时间岩体损伤检测方法 | 第89-96页 |
5.3.1 测试场地 | 第90-91页 |
5.3.2 现场声波测试 | 第91-94页 |
5.3.3 数据处理 | 第94-96页 |
5.4 基于纵波上升时间岩体损伤检测方法的效果及评价 | 第96-105页 |
5.4.1 实测数据 | 第96-99页 |
5.4.2 基于纵波上升时间变化率的岩体损伤判别标准的讨论 | 第99-101页 |
5.4.3 基于纵波上升时间和纵波速度的岩体损伤检测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 第101页 |
5.4.4 纵波上升时间和纵波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1-103页 |
5.4.5 讨论 | 第103-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6章 破碎条件下的岩体爆破损伤区声波检测技术 | 第107-125页 |
6.1 破碎岩体对声波测试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6.2 耦合剂流动引起的脉动干扰机制分析 | 第108-113页 |
6.2.1 换能器工作原理 | 第108-109页 |
6.2.2 耦合剂流动对声波测试产生影响基本原理 | 第109-111页 |
6.2.3 耦合剂流动条件下声波数据典型频谱特征 | 第111-113页 |
6.3 降低流水耦合脉动干扰的装置 | 第113-119页 |
6.3.1 室内试验设计 | 第113-114页 |
6.3.2 不同测试条件对于扰程度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6.3.3 降低流水耦合脉动干扰的措施及效果 | 第116-118页 |
6.3.4 讨论 | 第118-119页 |
6.4 流水扰动条件下的数据处理方法 | 第119-123页 |
6.4.1 测试条件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119-120页 |
6.4.2 典型波形的对比 | 第120-12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7.1 结论 | 第125-126页 |
7.2 展望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7页 |
研究生阶段参与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 第137-141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7-138页 |
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38-139页 |
已受理、授权的专利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