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发展演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6页
        1.1.1 快速城镇化过程凸现诸多住房问题第13-15页
        1.1.2 国家政策对弱势群体住房问题关注加强第15-16页
    1.2 研究区域及主要相关概念界定第16-21页
        1.2.1 中低收入阶层概念界定第16-17页
        1.2.2 经济适用房概念界定第17页
        1.2.3 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界定第17-18页
        1.2.4 套型与户型概念界定第18-19页
        1.2.5 研究尺度界定第19-20页
        1.2.6 研究区域及时间界定第20-21页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第21页
        1.3.1 研究目标第21页
        1.3.2 意义第21页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第21-24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2 主要内容第22-23页
        1.4.3 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借鉴第24-34页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评述第24-29页
        2.1.1 政策与制度研究第24-26页
        2.1.2 多尺度相关研究第26-28页
        2.1.3 GIS在居住空间研究中的运用第28-29页
        2.1.4 研究评述第29页
    2.2 相关理论借鉴与辨析第29-34页
        2.2.1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第29-31页
        2.2.2 居住空间相关理论第31-34页
第3章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第34-50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34-35页
        3.1.1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建设概述第34-35页
        3.1.2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历程第35页
        3.1.3 研究范围界定第35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35-36页
        3.2.1 数据来源第35-36页
        3.2.2 数据处理第36页
    3.3 分析方法第36-40页
        3.3.1 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第36-37页
        3.3.2 Voronoi地图与C_v值第37-38页
        3.3.3 平均最邻近距离(Average Nearest Neighbor)第38页
        3.3.4 缓冲区与叠置分析第38-39页
        3.3.5 GIS相关分析模型建构第39-40页
    3.4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空间格局与演变过程第40-47页
        3.4.1 经济适用房空间分布宏观演变分析第40-43页
        3.4.2 经济适用房空间分布微观演变分析第43-45页
        3.4.3 经济适用房空间聚散分析第45-47页
    3.5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空间结构动态演化特征第47-50页
        3.5.1 经济适用房空间离心集聚式特征第47页
        3.5.2 经济适用房空间演化模式特征第47-48页
        3.5.3 经济适用房空间分异特征第48-49页
        3.5.4 经济适用房空间选择特征第49-50页
第4章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建筑单体发展研究第50-60页
    4.1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建筑形体演变分析第50-51页
        4.1.1 住宅层数分类标准第50页
        4.1.2 建筑形体演进过程第50-51页
    4.2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套型面积标准演变分析第51-52页
    4.3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套内功能演变分析第52-58页
        4.3.1 现代家庭居住模式变更第53-55页
        4.3.2 经济适用房套型平面功能构成演变过程第55-58页
    4.4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发展演变特征第58-60页
        4.4.1 经济适用房高层化发展特征第58页
        4.4.2 经济适用房套内功能细分化发展特征第58-59页
        4.4.3 经济适用房建筑形式多样化发展特征第59-60页
第5章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发展问题与对策第60-67页
    5.1 经济适用房发展现状问题第60-63页
        5.1.1 城市尺度第60-62页
        5.1.2 建筑单体尺度第62-63页
    5.2 经济适用房发展对策第63-67页
        5.2.1 重视建设规划调控,发挥政策空间协调作用第63-64页
        5.2.2 提倡“居住社区-基层社区”建设模式第64页
        5.2.3 强化公共交通引导,促进就业地与居住地平衡第64-65页
        5.2.4 鼓励混合居住模式,适度进行配建第65-66页
        5.2.5 创建灵活-多元可变式套型模式第66-67页
结论第67-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情况第73-74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豆根多糖和硒缓减黄曲霉毒素B1对肝脏毒性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茶文化背景下论消极空间的诗性